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多少学习压力是父母给的

来源:网络

如今的父母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生活、学习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但不知不觉中,他们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们请到著名考前心理辅导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来给有孩子的家庭减减压。

唠叨型:现身说法天天管

“一听到我爸说他过去的事情,我的脑袋就有要炸开的感觉。”魏铭说,无非就是自己当年差一点点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工作时被别人远远抛在了后面。“如果我能考上大学,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魏铭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你看看现在,就业多难呀,一个职位几千人挤破了头往里钻。爸爸妈妈把你养这么大不容易,就是不想你再走我们的老路。”

有很多父母,因为自己年轻时不够如意,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学业有成,毕业进名企,一辈子生活无忧。这种期望是好的,但父母们恰恰忽略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用来实现父辈梦想的工具。人只要进入社会,就注定不会一路坦途,让孩子觉得只有“考上、考好”这一条路可走,反而会让他们厌倦学习,极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功利心很强,希望把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都在孩子身上找回来。时间长了,孩子会抵触与父母交流,甚至把自己不甚成功之处,都归咎于自己不甚成功的父母,丢了信心,也丢了责任心。家长一定要端正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道路,一条高速公路有许多入口,如果孩子错过了一个,还有下一个入口可走。家长尽量用积极的事例和他们沟通,谈论自己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会大大增加孩子的信心。

保姆型:一举一动监控。

严小薇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成绩优异的她,更被全家人寄予厚望。自从上了小学,爷爷奶奶都从老家来到北京,加入她的“保姆大军”。每天早上奶奶变着花样做早饭;爷爷则去好几站地外的早市给她买土鸡煲汤;爸爸是每天上学放学接送她的司机;晚上在家做作业,妈妈几乎五分钟就探视一次,端茶倒水更是跑得勤快。妈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干,只管学习。”

即将参加高考或中考的孩子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群,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家里人的过度关注,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处于“监控之下”。不少孩子在考前难敌压力走上自杀自残的歧途,并不是因为对自己没信心,而是无法直视家人过于殷切的目光。举全家之力为孩子考试保驾护航,只会把孩子逼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悬崖边缘。

为孩子保证合理的营养、舒适的环境并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注意适度。可以给孩子做一些精致的菜肴,但没有必要端到他们面前;可以不让孩子干额外的家务,但收拾自己房间、上学放学这些分内事,家长还是不要代劳的好。让孩子觉得自己并不“特殊”,反而有利他们于成长。

暴力型:越骂小孩越叛逆

朱莉一直不属于班上的优等生,平时考完试,父母看到分数就没有好脸色,“我告诉你,考不上好学校你就别想找到好工作,你以后过得不好可别怪我们没把你教好。”妈妈这种夹枪带棍的教训,常让朱莉觉得无地自容。

不管有多少人参加考试,也只有一个第一名,总得有人排在第二、第三,甚至倒数第一。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作为家长,需要做到的是,接受孩子的现状。尤其是14—18岁之间的孩子,本来就具有青春期的叛逆,一味打骂和讽刺挖苦,只会让他们会变得焦虑、低落,内心的困闷,可能演变成极端的发泄。

对待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两三个月的时间,不会让一个孩子从差等生变成年级第一,但无论如何,家长都要表现的有信心,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发挥到最好。不妨多说些鼓励的话,比如“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妈妈就知足了”。

沉默型:啥都不说更紧张

“临近考试,越来越紧张,我每天回家做题都要到十一二点。这几个月,家里一天比一天安静,我爸妈电视也不敢看,话也不敢说,连走路都蹑手蹑脚的生怕打扰我。”陈星说,父母一个赛一个紧张,好像生怕影响他。

家长的沉默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两个感觉,一是不被重视,二是人为制造了紧张气氛。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沉默消极,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对于第二种情况,父母绝口不提考试,本意是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压力,但在无形中暗示孩子,“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全家的生活节奏都因为你而改变了。”往往家长表现地越不自然,孩子心理的负担就越重,出现自杀等极端时间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家长一定要努力在家中营造“一切如常、欢乐和谐”的气氛,多和孩子开开与学习无关的玩笑,父母双方,也尽量表现出关系很融洽,这样才能将孩子的压力降至最低。至于不看电视、不敢说话,完全没有必要。如果怕影响孩子,可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或降低音量,一些轻松的节目,也邀请孩子一起看,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