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家长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来源:网络

我们要让孩子做主,自己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不去指导孩子的行为,甚至扮演弱势的角色。

大约桐桐14个多月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的日志,记录了桐桐已经建立的安全感,自那以后,桐桐的安全感一直在继续发展,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能够坦然地接受我上班的事实,甚至主动跟我说再见,有时候能够接受熟人的邀请,跟着去人家家里玩等。

但也有时候,桐桐的某些表现会让我产生困惑:难道我什么地方做的不当,又让桐桐失去了安全感?特别是下列两种情况让我一度怀疑桐桐是否已经真的建立了安全感:

1、下班后有时候会很粘我,只要我一个人,连白天一直抱她的爷爷不要了。不是说一个建立了对母亲的安全感的孩子,不再会粘母亲吗?

2、偶尔有时候会不让我去上班,哭闹着不要去爷爷奶奶家;

桐桐这些偶尔出现的“退步”行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了这本“相见恨晚”的书――《倾听孩子》。

前段时间,买了这本《倾听孩子》,阅读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作者在“倾听会加深孩子对你的信任”这个小节里,专门讨论了孩子的安全感问题,迫不及待地看完后,茅塞顿开,原来,宝贝桐桐的安全感正在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在这本书里,作者指出:通过用专门时间倾听孩子之后(这个“专门时间”指的是父母放下其他事情,专门和孩子一起放松地互动的时间,但不是漫不经心的放松,而是随时主义孩子的表现,包括孩子的讲话、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权当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

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要让孩子做主,自己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不去指导孩子的行为,甚至扮演弱势的角色。虽然我没有专门这样做过,但我确信跟桐桐在一起时,大部分时间我都做到了作者提到的要点),孩子对你的信任感越来越深。

“他会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他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几种情况,说明孩子与我们在一起的安全感在增强。当我把这些情况跟桐桐的行为对照时,意外的发现,桐桐正是处在这样的阶段里。

1、孩子试探你,即让你陪他做一些无聊的或烦人的游戏,以确认无论他做什么你都会喜欢他。

这应该也是桐桐经常做的行为,很多时候她会不厌其烦地让我陪她做我不喜欢她做的事,比如,一次又一次地让我陪她去厨房洗手,直接用小手接水龙头流下的活水,这样会弄湿她的袖子,给我带来麻烦,考虑到她这样做肯定有她的理由,我通常会陪她做,这让她很开心。

2、在你的关注下,孩子会探索新的活动天地,比如在床上蹦高;沿着大街走,看自己能走多远等等。

桐桐就会这样!比如,她会在卧室的床上跑来跑去,乐此不彼,丝毫不在意我担心她摔下来。

3、表现的越来越依赖于你。一天之内,他可能频繁争取你的关注。她会毫无顾及地显示对你的依赖,或者暴露他的恐惧。这些看起来“退步”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进步,“表明孩子已经建立起对你的信任,敢于对你透露他一直在独立承受的困难处境,能向你求助解决这些重要的问题了。”

4、一有烦心事,就会向你抱怨、发怒或哭泣。因为她已经确信你能接受她。

呵呵,桐桐在我面前,就是这么喜形于色、怒形于色哦!开始还以为她淘气呢,原来错怪她了!

帕蒂的对孩子安全感的描述不仅让我确认了桐桐的安全感,还让我对安全感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我就试着表述一下这种认识,不妥之处请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什么是安全感?我的理解就是对他人和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在建构这种感觉的过程中,母亲的角色十分重要(其实应该是孩子的第一抚养者,为了表述方便,在我这里姑且假设这个角色就是母亲),因为母亲是孩子诞生后最先接触的人,如果这个人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则孩子就会由此建立一种感觉:他人是可以信赖的。

这种对他人的信赖感又是孩子建构对世界的安全感的基础,因为有了对他人呵护的确认,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安全的,当他面临困难时,他相信母亲等人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他。

所以,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会放手探索世界的,(在正常状态下)是不惧怕母亲的暂时离开的,不会粘母亲的,因为他相信母亲会再次回到她身边,特别是当他面对困难场景时(当然,由此也可以推理,如果孩子面临不确定的可怕场景时,母亲没有及时出来保护他,则他的安全感也可能受到损害)。

我想,李跃儿笔下那个《我见到的最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吧。

那么,为什么帕蒂又在这里声称孩子对母亲偶尔的依恋或无所顾忌的愤怒是安全感增强的一种表现呢?我想,这是最容易让人困惑的:一个说粘人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另一个又说粘人是安全感的表现,这岂不是矛盾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是两个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结果,可以这样理解,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轻易粘母亲的,所以,孩子在正常状态下开始不粘母亲了,可以理解为他的安全感已经建立了。

但建立之后不等于孩子永远不会再粘母亲,当孩子遇到不确定的情景或其他对他产生负面影响的情景时,孩子仍然会无所顾忌的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或发泄自己的愤怒。

这不是安全感的退步,而是孩子已经确认了母亲对他无条件的接受和信赖之后(增强了对母亲的安全感)才发生的行为,所以帕蒂才在这里谨慎地使用了“安全感在增强”的字眼(预设了孩子已经形成的安全感)。试想,如果孩子在母亲面前连愤怒和依恋都不敢表达,我们能结论说孩子已经建立了对母亲无条件的信任(安全感)吗?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