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来源:网络

在很多家庭中,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把真正的感觉告诉父母,不管是自我中心的想法,或者是过去的经验认为跟父母说是没有用和不安全的,而且通常只会换来忽视、嘲笑或指责等负面结果,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使父母失去了许多原本可以帮助子女成长的机会。

因此,如何增进与青少年子女的亲子沟通至为重要,以下有五个基本原则提供父母参考:

接纳孩子心声

1.表达接纳的态度:当一个人能感觉到被另一个人真正的接纳和沟通时,他就具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很多父母都认为如果接纳孩子的行为,他就会依然故我,要帮助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你不能接纳他这样的行为,他将来才会变得更好。

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是采取“不接纳”的方式来面对子女,以评估、判断、批评、教训、命令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不被接纳的。这种“不接纳”的方式使孩子不再跟父母谈心,而常是自己独自去面对问题。

若父母透过自己的语言向孩子表达“接纳”的感觉时,可以使孩子接纳并喜欢父母,并帮助子女成长发挥潜能,从而协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给予支持的力量,帮助其渡过青少年期的一些痛苦与失望。而“接纳”的重点是一定要表示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真正被接纳。接纳虽然是属于被动的,所以更要藉由主动的沟通或表达才能让孩子感受到。

2.以身体语言表达接纳:是指经由姿势、手势、面部表情或其他动作来表达。

(1)以“不干涉”表现接纳:当孩子从事自己的活动,父母不轻易干涉,会让子女感觉到“我现在做的事是对的”、“我玩的游戏是被允许的”、“父母接纳我正在做的事”。

而一些父母常会闯入孩子的房间、检查孩子物品等,这无形中已干涉到孩子的活动,并传达出“我不接纳你”的信息,通常会引起孩子的不安、恐惧与焦虑。

(2)以“沉默的倾听”表示接纳:有时候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很清楚的表示接纳。心理辅导专家都知道利用这个方法,因为别人肯听你说话是一种很美妙的经验,会使人觉得被接纳。所以什么都不说跟什么都不做是一样的,是表示接纳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接纳有助于建设性的成长与改变。

3.以语言表达接纳:父母与子女在互动上当然不能全然保持沉默,语言的沟通亦十分重要,将于下文的积极倾听、我的信息、鼓励等亲子沟通方式中进一步说明。

表达积极倾听

传统父母总是习惯说教、指挥、命令、威胁等,因此要父母扮演积极倾听的角色并不容易,而积极倾听可以减少孩子“被否定”的害怕,这种方式代表了关爱。

愿意积极倾听的父母会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感激、尊重与关爱,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密的感觉,因而也会相对地对父母表达出类似的反应。因为父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当然也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

除此之外,积极的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孩子会因不断的倾诉而逐步分析自己的问题,最后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进而变得较自主、负责和独立。 当孩子透露他的心声时,父母要听得出孩子是不是遭遇到困难了。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到一些困难、失望、挫折与痛苦。如,与朋友、手足、父母、老师、环境之间的问题,或是自己本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若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孩子就会拥有健康的心理,获得更多的力量与信心。

父母在倾听孩子的说话时,一定要察觉他的问题。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运用是“问题所有权”,亦即辨别问题到底是属于谁的?亲子关系中常会出现三种情况:

1.孩子有问题:孩子的需要未能获得满足,但这不是父母的问题,因为孩子的行为已干扰到父母需要的满足。

2.父母和孩子都没问题:孩子满足了他的需要,而他的行为也并未干扰到父母的需要。

3.父母有问题:孩子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但他的行为干扰了父母的需要。

积极倾听在“孩子有问题”最有效,但在“父母有问题”时却无能为力。大多数父母习惯把孩子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不仅破坏他们与子女的关系,也失去了许多帮助孩子的机会。

惟有当父母接纳“问题是孩子的”观念后,他才能够训练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有时孩子也知道一些情况不能改变,但是因为有人接纳他、了解他,就能帮助他消除那种不安的感觉。

父母要等到严重的问题出现时才去积极的倾听吗?还是像孩子只要有一些小事便开始注意?孩子每天都会传递信息给父母,述说他们遇到难题的感觉。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任何保证都是无效的,只有积极的倾听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要的是父母体会与了解他的感觉,许多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不跟他们讨论心中的问题,其实孩子会以试探和犹疑的口吻提出问题来,只是这种心意常被父母一贯传统的反应(如训诫、说教、讽刺等)给打消了。

运用积极倾听时,父母常犯的错误:

1.经由指导来“操纵”孩子:有些父母使用积极倾听会失败,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想要操纵孩子的企图,希望孩子照他们所要的去做。

例如,有的父母假借倾听之名,想达到要孩子用功读书的目的,结果孩子在感到威胁之余,不但不会领情,而且会出现防卫的姿态。因为,孩子会很快察觉到父母操纵的企图,认为父母想改造他,虽然父母不是直接的控制,但是已使孩子的独立性受到威胁。

2.打开门后又关上:有些父母打开积极倾听之门后,随即又关上,因为他们没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或是不认同孩子的看法。

3.缺乏共鸣的倾听:父母积极倾听的同时,一定要以关爱与同理心来听,也就是要和孩子产生共鸣,因为我们在说话时都希望别人明白自己的感觉为何,孩子是特别敏感的,当他们和父母沟通时,渴望父母的共鸣,否则会认为父母不懂得了解他们的感觉。

4.积极倾听的时间不对:当孩子不愿谈他们的感觉时,就算父母肯洗耳恭听也是白费。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等他愿意说的时候再倾听,而非强迫他立刻说。倾听只是帮助孩子跨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他把感觉说出,让问题具体化,父母不必操之过急。

运用“我”的信息在亲子沟通中,强调父母宜多用“我觉得……”、“我感到……”、“我认为……”等语句表达,但许多父母急于运用或用得不当,却往往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以下提出几个运用“我”的信息要注意的地方:

1.伪装之“你”的信息:许多父母虽然在和孩子沟通时,也记得使用“我”的信息表达方式,但很多时候其中还是隐含了“你”的信息在里面。例如,一位父亲谈到他和孩子的对话中有:“以修剪草坪这件事来说吧,每次你偷懒,我就觉得生气。”当爸爸说“每次你偷懒”,跟直接骂“你是懒鬼”是没有两样的。

2.别强调消极的感觉:当父母在发出“我”的信息时还常犯个错误,就是忘了“我”的信息是要表达“积极”的感觉,而往往他们所传达的是“消极”的感觉。

3.反应太过温和:有些父母对于一些自己心中觉得严重且强烈的真正感觉,不放进“我”的信息中,尤其一些真正严重的事是必须要真实传达,孩子才可能感到冲击,才可能改变行为。

4.反应太过激烈:有些父母在刚学会“我”的信息后,就急着去面对他们的子女,结果是像火山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很多父母误以为“我”的信息是用来发泄他们对子女的不满,结果反而伤害到孩子,让他觉得有罪恶感、父母在责备他。通常“愤怒”的父母会用“愤怒”的表现来教训孩子,所以生气常会变成是 “你”的信息,带有责备和批评。

给予适切鼓励

青少年的父母总希望能够建立他们子女的“自信”,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信心的建立,来自于自我的成就动机与别人的赞美和鼓励。

许多父母吝于或疏于给孩子适切的鼓励,特别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求多过征求他的同意、苛责多于赞许。其实只要适当地把握“鼓励”的原则,沟通的结果多半是能趋于一个积极、正面的行为导向,使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以下是几个重要原则:

1.对孩子有信心:青少年需要大人的指导是天经地义,但一旦指导原则确定且互相同意后,父母应要求孩子有遵守约定的诚意,而且相信他们会去遵守(信任他们)。也就是对孩子要有正面的期望,不要认为他做不到,也不应要求他做到完美。

2.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把他拿来和其他兄弟姐妹或朋友进行比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子女选择做自己的权利。经常拿来和别人比,尤其是比他表现好的比较,跟当别人面前打他的耳光没什么两样,不仅有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使他容易放弃努力。

3.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没有人天生是完美的,只要青少年的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和努力,父母都应该鼓励他们。鼓励是在强调过程(努力、行动、前进),而不是在结果(成就、得失、荣耀)。找出其最有兴趣的事物,鼓励他发展实际(不是遥不可及) 的目标,不要给他压力,以他能力可及之限为标准,要求过高的结果常会导致孩子反抗或退缩的两极反应。

4.集中注意力在他的优点和潜力:不要指责孩子的错误,多给他的优点和能力加油,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潜能。每个人不同的特质造就他存在的意义,在他表现不好的项目上给予鼓励,在他表现好的项目上肯定其长处,真诚的告诉他:“你会做得很好!”

5.接纳犯错的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而青少年正处在尝试不同角色以达到“自我认定”的阶段,接纳他,与他一起讨论,亲子一同在这过程中学习,检讨出原因并找出可能改进方法,帮助孩子面对错误而自行修正,而且不忘记对他说:“我们永远在这里给你支持的力量!” 订定规范在生活的竞赛中,父母是教练,孩子是球员,共同订定一套彼此都能接纳的“游戏规则”是制胜的保证。

1.订定规范:做父母最大的挑战,便是订定家中的规矩。为维持家中的纪律,很多父母会把它和“惩罚”画上等号,但规范必须是帮助孩子步入成熟和独立的规范,是协助他预防和纠正错误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如何自己下决定,学会自动自发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规范是与孩子平等讨论而建立的协议,因着双方对此协议的尊重和遵守,让孩子学会自我规范,走向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熟且独立的坦途。

2.学着改变自己:这是规范订定之前的主要条件,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决定”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能决定只有自己的改变。所以,想受到孩子尊重,先要尊重孩子。

订定规范前,要让孩子了解你想解决问题、相互沟通的诚意。你们是平等的个体,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他们拥有自己的意见、学会独立思考的模式。父母要真正的尊重他,他才可能对父母产生自发性的尊重。

3.协议规范的步骤:

(1)澄清问题:父母与子女将彼此对问题的看法提出,强调是事实陈述,而不是情绪反应。换言之,要就事论事,不要借题发挥。

(2)脑力激荡、角色扮演:开诚布公地与对方交换问题解决方式的建议。这时一个好方法是“角色扮演”,鼓励双方互换角色,父母去体会儿女表达的意见,子女亦设身处地去感觉父母的想法和考虑,互相问对方,“如果你是我,会怎么处理?”提出各种解决分歧和问题的可能方法。

(3)选择最好的结论:藉由上项各种解决方法的讨论,对各种建议做评价,在双方都能接纳的前题下,选择一个最好的结论。

(4)规范订定后,最重要的是共同遵守的诚意,使规范成为“非强迫”性自发行为的动力,如此规范才能持久。当然,也需要互相给一段适应时间,定期做评估,使规范永远切合实际环境和需要。父母的身教重于一切,本身一定要以身作则,双亲的标准亦须一致,以免孩子无所适从。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