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7招远程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

来源:网络

现实中有各种因素,让我们难以按照最理想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例如,我们只能和孩子维持一种远程的关系——孩子送回老家,由我们的父母教育抚养。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相继出现——我们与孩子的问题,我们与我们父母的问题。仿佛一个三明治,我们夹在孩子与老人中间,感觉力不从心,甚至腹背受敌。

●“因为工作和经济的原因,孩子出生几个月后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奶奶家抚养,每年只有长假时,我们才能和孩子团聚,平时就是靠电话维系。终于盼到孩子长到可以上幼稚园的年龄,把他接了回来。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孩子跟我们一点儿都不亲,每晚睡觉的时候总要大哭一场:我要找奶奶。直哭到筋疲力尽。我和老公也被搞得心力憔悴,心疼、心酸又心痛。”

●“我的工作很忙,孩子被送到姥姥家照看,一年只能见上几面。我很担心她的成长,一是怕我父母太娇纵孩子,二是怕他们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会传给她。比如我父母不擅言词,比较内向,现在我发现孩子也不爱说话,而且满口方言;我母亲吃饭比较快,而孩子吃饭也狼吞虎咽,很没吃相。我也跟他们说过几次,每次他们都是把这句话甩给我:“嫌我们教育不好,你自己来啊?”

●“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因为我们都在留学,就把他送回国内抚养。临走的时候,不忍心当着面离开孩子,就在他睡觉时偷偷走了。当时,我把一个小枕头放在他身边,他醒来后发现我们不在,就成天抱着那个枕头。后来我们把孩子又接回身边,他还是成天拿着那个枕头,多脏都不肯让人拿走。”

这样的“远程亲子”关系越来越普遍,而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担忧也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和孩子保持亲近,还要和照看孩子的家人保持高效沟通。

要在远程状态拉近和孩子的关系,维持一种比较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需要有更多的沟通方式才能更好地面对:

1、降低期望,有备无患

一旦决定孩子会长时间不在自己身边,我们需要做出相应的心理准备,就是以后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这样,如果出现了问题,不必苛责孩子,也不必过于内疚自责。降低期望值,心理落差自然会小一些。

同时,有了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的预期,我们可以多做一些“功课”,比如阅读一些关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成长规律的书籍,上一些亲子课程,提高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水平。

2、高质量的相处时间

我们提倡伴侣之间要有Quality Time,即高质量的相处时间,亲子之间也同样需要。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戏时最快乐,也是成长的最佳时机。陪伴孩子玩,不是要让孩子一定要按照某种方式玩,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是享受当下的一刻。父母亲可以做孩子的玩伴,按照他需要的方式和他配合,可以边玩边和他谈论他正在做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如果每次见面都能关掉手机,专注地花40分钟陪伴孩子玩,你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内心世界的了解会大大丰富,这是亲子之间的理解良机,也是培养感情最好的方式。

此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需要丰富对孩子爱的表达。其中不可缺少的是身体的接触。用语言、非语言的方式对孩子表达你的爱,可以让相处时间的质量更高。

What 依恋关系

在孩子小的时候,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和他的主要照看者——通常是母亲形成一种亲密、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学中叫做依恋关系(Attachment)。这种依恋关系不仅在童年期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更对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即婚恋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小的时候最好不要和父母分开,尤其是在两三岁以前。孩子主要照看者的更换不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种情感上的缺失往往是以后难以弥补的。所以,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前,父母们最好三思,谨慎决定。

3、远程联系,让自己留在孩子的生活中

好在科学昌明,电脑上安个摄像头就可以进行远程对话。在远程沟通上,形成某种规律对于维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很重要。即使是对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不记事就可以忽略。这种联系时间可以是每天、每两天、每周的固定时间,让孩子可以预期。除了固定时间的联系,如果有一些特别情况,比如孩子得了奖,或者遇到伤心事,可以临时增加次数。这样即使是远程,父母也可以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持续的关怀。

在孩子的房间,放置父母的照片,父母和孩子的合影,经常为孩子播放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视频,有助于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自己生活中的存在。

4、让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

很多孩子会有自己的依恋物,通常是一些软软的东西,比如小毯子、小被子、枕头、玩具熊等。这是很正常的,是孩子从依恋母亲到完全独立之间的过渡。有的学者认为依恋物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孩子没有依恋物没有关系,如果有了也不必焦虑,更不要强行夺走、戒断。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比如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或者陪伴时间不够,可能会对依恋物的依赖程度特别强。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当孩子有了更稳定的安全感,心智更成熟了,对依恋物的联系自然会减弱。

5、不要突然离开

尽管当着孩子的面离开孩子是很痛苦的,但不管孩子多小,如果要离开,要当面离开,对他解释,和他告别。这样孩子虽然难过,但知道你要走了。如果每次都是在他不知道的时候离开,他会完全无法预期和把握,这样不可预料地玩消失对孩子更有伤害性,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父母往往会希望孩子一旦回到自己身边,就连人带心一起回来,甚至会有些嫉妒孩子和替代照看者之间深厚的感情。替代照看者往往是老人,有一些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生活方式,因此更容易产生问题。

在孩子的心中,替代照看者名称也许是奶奶、姥姥或阿姨,但在心理意义上,这个人就是代理的“母亲”。强行切断这种联系会伤害孩子。反之,如果孩子可以和代理母亲维持一种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感情会迁移到和身边父母的关系中。

如果想让孩子接受不同照看者之间的差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他之前已经习惯的方式,可以慢慢给孩子解释:比如外婆家那边吃饭是这样的习惯,这里是不同的,就好像家里和幼儿园不同一样。孩子的心目中需要有权威。如果权威之间出现割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混乱了,就没有标准了。

6、不要过度补偿

由于不能和孩子每天相处,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内疚感。会通过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或者放松对孩子的管教来进行补偿。在我们探望孩子,或者孩子刚刚回到我们身边的时候,由于没有稳定的关系,可以适当地对孩子宽松一些。但在重要的原则问题上,或者当孩子已经回到父母身边比较长的时间后,还是要按照正常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过度补偿。过度补偿其实只是为了减轻父母自己的内疚感,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How把要求传达给父母,越具体越好

尽量把你的具体要求告诉老人,例如每周认几个字,会背几个英文单词等。切忌只“传达”给老人你的教育理念和指导纲要!他们因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你的是如此不同,如果你期待他们能够领会并切实贯彻,那是缘木求鱼,失望在所难免。

我们与父母在如何“带”孩子上存在着不同意见,说他们呢,不忍也不该;不说他们呢,又放不下。结果,或者是你与父母发生冲突,或者是你自己心里满是冲突,或者两种情况都有,总之很纠结。

而遇到冲突,我们常常有以下几种反应——夸大冲突。姥姥爱给孩子多穿衣,你就会联想到:这样容易出汗,容易着凉,因此就影响身体素质,这姥姥!已经跟她说过好多次了,怎么还这样?还有的时候,我们否认冲突:算了吧,父母是一片善心,还那么辛苦,以后,自己多留心点儿好了。我们还会转移冲突:本来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满,隐忍了半天,终于在其它问题上爆发了。这几种应对方式都是弊大于利。别沮丧,下面的6个方法能帮我们在短时间内能改变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模式,一旦自己有了变化,父母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改变一:寻找集中专门的沟通时间

把平时注意到的问题积攒起来,找时间专门与父母沟通,而不是即时反对,导致屡说屡犯,屡犯屡说。这样能减少自己平时的焦虑,也减少平时与父母的小摩擦,用术语来讲,就是减少微笑精神创伤。

改变二:谈话时不要带着情绪

当我们带着情绪表达时,我们对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容易被他们从情感上解释为对他们的指责和怀疑,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我们一跟父母提意见或说“不”他们就会生气的原因。当我们说“不”的时候,自己也一定是带着情绪的,无论是怕,是恼,还是怨。因此,在与父母交流时,一定要先做好情感的铺垫,对他们的帮忙表达感谢和认可。有了情感的交流,再把想提的意见说出来,相信他们就算听不进去,但至少会先听一下。

改变三:要尊重父母有不同意见的权利

任何一个人对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仔细想一想,我们是否有些太自以为是了?如果不是大是大非或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一定要抱持开放的态度,父母与自己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对目标的实现有不同的看法。你有你的结论和推理过程,父母也有,不能预设为我的是对的,他们的是错的,或者不科学的,不卫生的,不先进的等等。

即交流的目的是大家达成一致,无论这个“一致”是我的意见,他们的意见,还是折中的意见。只有这样,无论父母还是你,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执行,而不是“说了也白说”或者“顶风作案”。

改变五:反思你与父母的关系

如果你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其实是从小就没有好过,你以为自己已经忘了,或者宽容了,释怀了,但是带孩子的问题又把过去的老问题勾引了出来,那么,建议你可能需要好好反思,甚至可能需要找专家帮助。如果你与自己的父母不能厘清关系,互相“和谐”对待,那意味着你尚不能很好地对待和接纳自己,因此,你也不可能很好地对待你自己的孩子。这里没有谁对谁错的评判,而是你自己从情感上与父母脱离、独立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沟通技巧了,育儿指南了,都帮不上你的忙。

改变六:最大、最根本的改变,是自己态度的改变

你是否有些过于焦虑了?是否有些反应过度?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他会逐渐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各种不同的对待,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他受到父母、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不同的要求和对待,对于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你是在尽力地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和抚养,但在孩子眼中,他得到的信息可能是:未来是可怕的,很令人担忧的;处理事情只有一种办法;自己有了主意后要让别人听自己的;与长辈的关系是不好处理的,或者躲避,或者爆发;人们各自为政,是无法协商交流的;人们不容易互相接纳,即便都是亲人等等。因此,与其担忧父母“带”孩子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或结果,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不同的关系,如何去接纳不同的人,如何去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关系。这样,不是只给孩子提供鱼,而是教给他打渔的方法,而且是不同的打渔的方法。

why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常常只考虑到孩子的智力发展,读书识字,忽略了只有父母才能给予孩子的情感教育:与不同的人应该如何交流,不同的情绪该怎样表达,怎样识别他人的好意等等。这一部分,靠说教是教不会的,孩子自然会体察得到,通过“模仿”习得。无论孩子在不在身边,我们自己对“教育”的焦虑要首先解决。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