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饮食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宝宝饮食

宝宝食材里的安全隐患

来源:网络

吃是宝宝的头等大事,但是食材里的安全隐患,以及父母对于宝宝饮食的误区,都可能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危害。

水果吃太多影响消化吸收

水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适当吃水果,对宝宝的健康无疑是很有益处的,但也不宜吃得过多。这是因为,婴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进食过多的水果,不仅会影响宝宝进食正餐的量,还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

水果中含有大量果糖、无机盐和有机酸,过量摄入的话,这些成分不能被身体吸收,而从肾脏排出体外,会形成乳白色的水果尿,严重者还会引起肾脏病理性变化。

有些妈妈喜欢给宝宝喝果汁,甚至代替水,这也是不健康的,果汁含糖量高,喝多了,影响宝宝喝奶量或正餐摄入量,还可能造成宝宝龋齿。

安全提示

1岁以上的宝宝,每天吃100~200克的水果足以,也就相当于一个苹果的量。

健康零食也可能一不小心盐超标

盐是人体必需的养分之一,不可缺也不可过多,超过了生理需求的盐分,将有害健康。3岁以内的宝宝,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2g。盐摄入过多,会加重宝宝肾脏的负担,还会导致宝宝缺锌、缺钾。宝宝习惯了高盐饮食,长大后还容易患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很多父母都知道,宝宝的饮食应该少盐,在给宝宝准备食物时,也能做到少加盐,却忽略了零食中的盐。饼干、海苔、坚果、豆腐干等,这些小零食都含盐,宝宝虽然吃的不多,但这个吃点、那个吃点,一天盐的摄入量很容易就超标了。

安全提示

尽量选择低盐或无盐的零食,例如自己用烤箱烤紫菜,替代外面卖的海苔,买原味的坚果,而不是有味道的坚果等。

食用油用不对,营养流失又致癌

在给宝宝烹饪食物时,父母都知道选用优质的食用油,但是,食用油用不对,非但会流失营养,还可能产生毒害物质。中国人炒菜喜欢热油烹饪,殊不知,食用油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和致癌物就越多。300℃以上的加热,即便是短时间,也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在日常炒菜的温度下,加热时间越长,油脂中产生的苯并芘就越多。同时,油脂加热时间越长,其中的反式脂肪酸越多,氧化、聚合、环化等产物也越多,这些都严重有害健康。而有的油在高温加热后,营养会流失大半。此外,食用油的储存也有讲究,存放时间过长,油脂容易氧化,影响口感和质量。

安全提示

根据烹调方式的不同用油也不同。往往很多富含多酚类物质的食用油,都具有保健功能,是由于具有抗氧化性,可以防止细胞的氧化受损,从而预防很多慢性病的发生。这些食用油,往往没有经过精加工,是物理冷榨,所以烟点较低,通常在200℃以下。而炒菜的话,通常七八分熟就要超过200℃了,而高温下的多酚类物质,将牺牲大半。所以,炒菜可选烟点较高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如果凉拌菜可选芝麻油、亚麻籽油、紫苏油等。

选小包装、高品质的食用油。给宝宝用的,品质上自然要求更高。建议妈妈选择大品牌、小包装的食用油。大品牌的生产流程及原料来源,都相对更安全;而宝宝的用油量都较少,油脂又是极易被氧化变质的,不宜长期储存,因此建议买小包装的,随吃随买。如有有机认证的,则安全性更高。

多种食用油更换使用。这样宝宝就可以获得全面的脂肪酸,而不仅仅某一种或两种。像我们常见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以及一些小品种油,如亚麻籽油、紫苏油、芝麻油、米糠油、核桃油、葡萄籽油,都可以更换着给宝宝使用。

蔬菜有营养,但农药残留是大问题

蔬菜是宝宝膳食里必不可少的,但是农药残留是个大问题。农药残留,特别是有机磷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蔬菜,会直接危及宝宝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长期食用受污染的蔬菜,残留农药在宝宝体内蓄积过一定限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

安全提示

用清水浸泡蔬菜10~60分钟后,再稍加搓洗,可除去15%~60%的农药残留。也可以用淡盐水或头一两次的淘米水浸泡,前者能让农药快速溶解,后者可中和农药毒性。

高温加热,也可以使农药分解,比如用开水烫或油炒。一些耐热的蔬菜,如菜花、豆角、芹菜等,洗干净后再用开水烫几分钟,可以使农药残留下降30%,再经高温烹炒,就可以清除90%的农药。

能去皮的蔬菜尽量去皮,虽然会造成一定的营养损失,但可以减少农药残留。

对于果蔬洗涤剂,并不能对所有农药都起到作用,其化学结构中的苯环含毒性很高,在蔬果上残留导致的危害性可能比农药残留还严重,不建议使用。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