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饮食

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 > 宝宝饮食

何时断奶最佳 听儿科医生说

来源:网络

很多妈妈又开始纠结于何时断奶的问题。国际母乳协会倡导的“最好母乳喂养到两岁以上”,被很多妈妈奉为母乳喂养的终极目标,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只要达不到就心存愧疚。

其实,母乳喂养这件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许我们可以听听更多声音,变换更多角度更综合全面地为自己和宝宝考量。

“宝宝6个月开始及时、充分和安全地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或以上。自然离乳是最理想的断奶状态。”——张淑一(北京儿科研究所母乳喂养专家)

两岁左右,宝宝乳牙出全,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各项生理功能趋于完善,能够适应家庭自己制作的食物了,对母乳的需求相对降低。此时断奶对宝宝生长发育的影响会相对较小,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到宝宝两岁。但是并非指两岁就一定要断奶,如果妈妈和宝宝都还有继续母乳的愿望,继续哺乳直到宝宝自然离乳是更理想的状态。

很多妈妈着急给宝宝断奶,是担心6个月以后母乳就不再有营养了。这种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事实证明,在宝宝1岁左右,母乳每天为宝宝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依旧占到身体所需的50%以上。到两岁左右,虽然宝宝的主要营养来源转变为一日三餐,但是母乳仍然不失为一种营养全面、容易吸收、品质安全的营养补充。

免疫学的研究也发现,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妈妈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和抗病因子比例反而是上升的。第二年母乳中的免疫成分是明显高于第一年的。并非如我们常规认为的,只有初乳中才含有免疫成分。如果将初乳比喻为给宝宝的第一针预防针的话,母乳带给宝宝的预防疾病、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在成熟乳中依然存在。

母乳喂养给妈妈和宝宝一个最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机会,能帮助宝宝获得安全感。如果人为断奶时,使用了一些粗暴的、强行的方式,就可能给宝宝心理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如果妈妈和宝宝在两岁以后还有很好的状态和愿望,希望继续母乳喂养下去,不经历人为断奶,让宝宝自然离乳,无论从宝宝的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角度考虑都是更理想的。

有些妈妈提到自然离乳困难,宝宝不会主动脱离母乳。事实上,很多时候,宝宝依恋母乳是受很多外界因素影响的。比如辅食添加不理想。如果宝宝没有养成很好的吃饭习惯,对辅食接受度不高,就自然会紧紧抓住母乳这根稻草不放。如果妈妈在辅食添加阶段,精心制作,耐心尝试,让宝宝顺利接受辅食。当宝宝从辅食中可以得到满足感,吃饱肚子的时候,就会自然逐渐降低对母乳的依恋。

如果妈妈因为种种原因,希望在自然离乳前人为给宝宝断奶。那么一定不要使用突然母子分离、强迫不让吃奶,甚至在乳头上抹黄连素、涂辣椒水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会让宝宝感觉,自己最信任的妈妈忽然变得对自己很残忍,有被妈妈抛弃的感觉,对宝宝的心理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宝宝心理发展的角度,1~2岁之间是比较理想的断奶时间。并非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宝宝获得的安全感越足。”——汤淼(至心心理工作室创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2岁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时间段,给出这个建议是因为宝宝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的。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断奶时间。有些宝宝是天生需要被更多满足的,对于这样的宝宝,妈妈可以适当推迟断奶。而有些宝宝如果在前期被满足的比较充足的话,到临近两岁这个阶段,注意力区域就会转移,身体能量会从口腔转移到其他部位,这就提示妈妈到了给宝宝断奶的时机。

我们可以把宝宝“口欲期结束,肛欲期开始”作为考虑断奶的标志。当宝宝开始对自己的便便、尿尿、小屁股感兴趣的时候,标志着宝宝开始由口欲期转入肛欲期。这个转变的时间通常出现在1~2岁之间。进入肛欲期的宝宝注意力会从口腔转向肛门,对吸吮的迷恋开始减弱。宝宝长牙之后,开始添加辅食,从心理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原来通过吸吮获得的嘴唇的快感,开始转移到通过啃咬、磨牙等方式来获得,对吸吮母乳的依赖就会大大减弱了。

这就是宝宝自身逐渐做好断奶准备的表现。当妈妈捕捉到这些信号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考虑给宝宝断奶了。当然断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慢慢来,要给宝宝心理上的过渡期,不能戛然而止、强行逼迫。吃母乳本身是妈妈和宝宝联系在一起的象征,但是宝宝在两岁左右就会从心理上开始有和妈妈分离的愿望。所以,在两岁左右断奶是顺应了宝宝心理发展的。

如果母乳喂养超过两岁,时间过长,会对宝宝的心理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对口欲期的满足过多,使宝宝的心理发展停滞和固着在这个部分。宝宝的生命能量是流动的,会从口腔逐渐流动到肛门,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宝宝经历这个过程才会逐渐建立起自我的整体感。如果生命能量过度地固着在口唇这个部分,宝宝对自己的印象就会是部分的,获得快感的渠道也是单一的。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就会出现总想吃东西、非常话唠,总是用嘴巴去讽刺、打击、嘲笑别人,甚至导致长大后吸烟、酗酒等问题,总是借此寻求口唇部的快感。

母乳喂养时间过长,妈妈满足宝宝过多,可能会导致宝宝独占人格的产生。认为别人满足自己,围着自己转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所有的需要都会及时完全地被满足。导致宝宝长大后,也会在与人交往时呈现自我中心、冲动、控制的状态,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

人要发育成熟,需要整合内心的两种情感,爱的情感和恨的情感。宝宝需要经历足够多的满足,适度的不满足,来同时激起心中爱的情感和恨的情感,从而完成平衡和整合内心的过程。让宝宝能够明白,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好与不好两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宝宝被满足的过多过度,就会导致他的情感只停留在爱的一端或只停留在恨的一端。比如宝宝在被满足时会表现得很开心,但稍有不满足就会表现得很过激,把情感固着在恨上面。无法做到很好地整合内心的情感。长此以往会给宝宝的性格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要提醒妈妈注意的是,我们都知道对小宝宝来说,母乳喂养是帮助他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方式。但是否有一些妈妈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宝宝获得的安全感就会越充足呢?

事实上,母乳喂养时间不够和过长都是会导致宝宝在安全感部分出现问题的。如果两岁以后还不断奶,会给宝宝一种错觉,妈妈是可以无限度地满足他的。宝宝处在无限度地被满足中时,会感觉铺天盖地都是妈妈,自己被淹没了。人是需要有界限的,没有边界,没有存在。只有当确立边界的时候,才能确认我是谁。当妈妈给予宝宝的满足没有边界的时候,反而会导致宝宝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只是感觉到处都是妈妈。

儿科医生提醒纯母乳妈妈的几件事

出场专家:陈英(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儿科专家)

母乳喂养对宝宝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益处的确不容置疑,但是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尤其是对于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超过1岁的妈妈,可能会遇到一些由于母乳喂养带来的小麻烦,或者是忽略了母乳喂养可能会给宝宝健康带来的一些小隐患。儿科医生提醒你关注,并帮你寻找解决之道。

不接受奶瓶、拒绝配方奶

很多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在乳量减少,想要断奶或混合喂养时,都容易遇到宝宝不接受奶瓶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宝宝习惯了母乳喂养时吸吮妈妈的乳头,感觉奶嘴与乳头不同,所以不愿意接受奶嘴。或是由于长期母乳喂养,宝宝能够识别母乳和配方奶味道的细微差别,在习惯了母乳味道之后,就会拒绝配方奶。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对外界刺激尚不敏感,无论妈妈喂还是奶瓶喂,宝宝因为还感受不到细微的不同,所以都还能够接受。随着宝宝月龄增加,神经系统逐步健全,已经可以细致地感觉到妈妈乳头和奶嘴的区别,母乳和配方奶味道的差异。这个时候,宝宝就会表现出对他日常接触最多的,最习惯的喂养方式的偏爱。导致长期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拒绝奶瓶,不喝配方奶的问题。

通常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到了6个月之后,由于恢复工作等种种原因,乳量都会下降,不足以满足宝宝的需要。如果此时,宝宝拒绝接受配方奶,无法进行混合喂养,很容易因为母乳量不足,造成宝宝营养摄入不够,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建议妈妈最好在宝宝还比较小的时候,尝试让宝宝接触奶瓶。比如每天有1~2次把母乳吸出来用奶瓶喂给宝宝。

不好好吃饭,辅食添加不顺利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会更容易出现不好好吃饭的问题。这是因为,人只有在面临挫折的时候才会想办法战胜困难,如果不面临挫折,就永远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母乳是最适合宝宝的食物,最适合人体消化吸收,很少引起过敏,不会给胃肠道增加负担。

可也正是因为母乳的这些优势,导致长期纯母乳喂养,接触配方奶或辅食都相对少一些的宝宝,整个消化系统的耐受能力、适应能力、应变对消化吸收具有一定挑战食物的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尝试添加辅食时,胃肠道的不适感会更明显。此时如果妈妈没有耐心坚持,选择放弃,就容易导致宝宝辅食添加失败。

针对这个问题,妈妈除了耐心坚持,少量多次尝试辅食添加外。有些小的技巧或许也可以帮到你。添加辅食的时间不要放在两顿奶之间,最好成为一顿奶之前的“开胃菜”。喂奶之前,宝宝是最饿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辅食。在喂奶之前先喂辅食,吃过辅食后,用奶补齐这一餐。

没有养成喝水习惯,在生病时会增加康复难度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常常会遵循1岁以内不需要额外加水的原则,从日常水分摄入的角度,从母乳中获得的水分一般是足够的。但如果在宝宝遭遇发烧或腹泻等疾病时,就必须要额外补充水分。可对于平时没有养成喝水习惯的宝宝来说,要在生病时临阵磨枪学会喝水,是一件太难的事。

有妈妈可能会问,宝宝既然不喝水,生病时多喂几次奶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事实上,奶和水还是有区别的。母乳也是食物,是需要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宝宝生病时,消化系统的功能就会减弱,需要饮食清淡并减少进食量以减轻胃肠负担。如果用增加喂奶次数的方式补充水分,反而是增加了宝宝的饮食量,且不说生病时食欲不佳的宝宝,是否会配合的吃奶,即使宝宝吃了进去,也增加了原本就功能变弱的消化系统的负担,对宝宝的康复未必有利。

因此,对于6个月以后的宝宝来说,在两次母乳之间尝试加一次水,让宝宝养成喝水的习惯,还是有必要的。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