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引水渠 红旗渠在面临多种问题下完成

来源:网络

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引水渠是哪个渠?引水渠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人造以及天然水源的最主要运输(引流)载具(方式)之一,同时与沉淀-过滤-消毒这一系统流程形成近代人们最基本认知的饮用水处理系统。并在农业灌溉以及其他多个生活领域有其广阔的应用。引水渠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渠道构筑物,起着输送水源、引水发电、农业灌溉等作用。下面就跟若悠网小编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引水渠等相关内容。

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引水渠

修筑背景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

201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旗渠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成为河南省第8家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尚属首例。

2015年,红旗渠建成50周年。

修建过程

面临问题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

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

3.粮食(只有3000万斤)

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

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

错估形势

林县县委开始对引漳入林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大干3个月,5月1日就能通水。开工后不久才发现,已有近4万人摆在水渠的沿线上,却看不到有多少人。领导、劳力、技术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急需要抓紧干的关键部位的工程却不能按时拿下来,工程质量、安全都没有保证,进度十分缓慢。特别到山西段,群众意见很大,纷纷反映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牲口吓跑了,房也震裂了。原想着几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才清醒地意识到,这么浩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必须要打持久战。

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投入牺牲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