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秋季宜减辛增酸冬季宜食温热

来源:网络

从立秋之日开始,便进入秋季了,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中秋节是气候转化的分界点。

秋季是阳气主收的季节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就是表达生物经过春夏季的生长,长夏的灌浆、成熟而达到的一种外在形态的稳定,亦可以说是发育的停滞状态。这种变化在人体也有相应的体现,人体的阳气亦由发散转化为收敛的状态,表现为皮肤出汗减少,小便增多;儿童的身高很少生长,因为主持生长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的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病、慢性胃病等,在夏季可能有所缓解或好转,但进入秋季则旧病复发。因此,秋季阳气的收敛伴随着人体一系列的变化。

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

五脏通应四时,前面我们谈过了肝通应春季,心通应夏季,脾通应长夏,而肺则与秋季相通应。按照我们谈到的五脏与时令的关系,一方面,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现最强;另一方面,秋季最容易出现肺受伤的病症,如气管炎、肺炎,甚至肺癌等,均是秋季发病最高。肺的功能是:主司呼吸之气,主持水液代谢;与七窍的关系是开窍于鼻;在色、味的对应上是在色主白,在味为辛。

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

秋季的生化特性是生物生、长、化、收、藏过程中“收”的阶段,也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因此,在养生方面,饮食起居都要围绕着能促进阳气的收敛为目的,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秋冬养阴”。同时,鉴于秋季燥邪为主,在生活上亦应注意防止燥邪伤人。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饮食要“减辛增酸”。其原理有:一是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虚,在五行上金能克木,因此,为防止肺气过盛而肝气过虚,要从饮食上进行调节,辛入肺,酸入肝。

同时,秋季的养生要收敛人体的阳气,辛主发散,酸主收敛,减辛增酸有助于“秋冬养阴”。减少辛散之味就要少食生姜、大葱、陈皮等,并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锅、牛羊肉等,而要多食用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山楂等酸性水果。

秋季饮食,宜滋阴防燥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人体津液,津液被伤,易出现干咳、无痰、便秘等症状,多服用凉润之品可以有效预防燥邪伤人。可多食莲藕、银耳、雪梨、蜂蜜、百合、山药、桔梗、甘蔗等蔬菜、水果,鸭肉、螃蟹、鳖、龟等肉类食物。

冬季的饮食之道

进入立冬,漫长的冬天开始了,这个过程,要经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冬季是阳气主“藏”的季节

自然界在冬季呈现出万里冰封、草木凋零的景象,不仅植物的生命处于一种生长的停滞状态,甚至很多动物也是如此,如昆虫类、青蛙、刺猬、乌龟、狗熊等均进入了冬眠,所以《内经》把冬季称为“闭藏”的季节。闭藏,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的生化征象,但更本质的,是对自然界阳气状态的一种描述。

冬季是肾气主令的时段

冬季五行属水,与人体的肾气相通应。因此,冬季的人体一方面会表现出肾的功能属性,另一方面,也最容易出现肾的病变。根据《黄帝内经》论述,肾是生命之根,决定着寿命的长短,主持生殖系统功能;肾是封藏之本,人体精气的藏蓄之器;肾是作强之官,决定着人的体力与智力。肾开窍于耳与二阴;五色之中,黑色是入通于肾的,因此补肾的药物通常都是黑色的;五味之中,咸味入肾。

冬季饮食,宜食温热

《内经》亦有“用寒远寒,食亦同法”的理论,即在饮食上,冬季要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温热性的食品,以补益人体虚弱的阳气,因此,在冬季最好多食用辛温之品,如羊肉、牛肉、驴肉、鲜鱼等肉类,葱、姜、花椒、茴香等调料,以及萝卜、韭菜、桂圆、苹果等蔬菜水果等。但同时,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肌肤汗孔皆处于闭合的状态,补益阳气过盛,则容易导致阳郁于内,而出现火热内生的病症,因此,在饮食上,注意补阳与滋阴、顺气结合,是最适宜的饮食,故民间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的谚语。冬季在食用补阳之品的同时,应多食用一些萝卜类通气的食品,并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味。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