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谷雨仍需保暖 谨防倒春寒伤身

来源:网络

俗话说,“可度三九,难熬春寒”。早春的温暖之后,往往又会继续寒冷,这就是所谓的“倒春寒”。但需要注意的是,倒春寒是对许多慢性病患者的威胁,人们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早春季节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人们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防风御寒。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这时的景色和空气都会使你感到新鲜和舒畅,你会意识到:春天来了。但是,也有人做这样的比喻:“春天猴子脸,气候随时变。”因为这时,我们还迎来了倒春寒。在此期间,人体上火、躁动概率较大。人们应注意提防“倒春寒”,做好“春捂”保暖。

倒春寒多变易生病

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偏低的天气现象。因为春季是从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所以高压区的夏季风慢慢由海洋向陆地推进。冬季风与夏季风两股冷暖气团互相控制,气旋活动频繁,天气也就呈现多变现象。

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但傍晚则可能冷空气突然南下,使人恍如又回到了冬天。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下雨下雪,持续时间可长达半个月。对于春季这样的气候,人们称之为“倒春寒”。

严重的倒春寒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对于我们的健康也同样造成影响。专家提醒,目前正值倒春寒时节,人们应提防疾病缠身,做好对各类流行性疾病的防范。同时,还要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

近段时间来,由于天气忽冷忽热,各大医院接诊了很多心脑血管病人和关节炎病人,这是因为冷热交替,老年人的血管就会收缩膨胀,从而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而很多年轻女性喜欢穿短裙,这也使得膝关节频频受冷,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专家表示,在倒春寒时,人们首先要注意保暖。其次,超过60岁的老人、低于15岁的儿童和频繁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及其他流感高危人群,只要不是过敏体质,尤其不对鸡蛋过敏,就应尽量接种流感疫苗。

除此之外,人们不妨多喝点茶和姜汤,多吃点蘑菇和黑木耳。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黑木耳含有比较多的膳食纤维,两者都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

小编推荐:春天保健首先要做这七件事

气温骤升勿忘春捂

“春捂秋冻”是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春与秋虽都是过渡季节,但仍有差异。我国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春季最高气温的平均值高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但是早、晚的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春季时虽然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因此,我们奉劝大家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秋季“不冷”,冷就加衣服,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又因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头。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春捂秋冻”不仅是一句卫生谚语,也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对身体各系统尚未成熟的婴幼儿来说,更有积极意义。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如果孩子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孩子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遭到突然袭击,会措手不及,难于适应。

同时,进入春季后,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宝宝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当然,凡事皆有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在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的调节,另一方面要靠增减衣服来保证。

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特别保护,总是怕孩子冻着,不怎么怕捂着,认为孩子身体娇嫩,抗寒能力低,冻着爱生病,不注意积极增强孩子的御寒能力。其实捂得越多,越爱着凉生病,在一定范围内,少穿比多穿好。如果春末和深秋,仍让孩子捂得过多或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度了。每年的3月和11月左右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这与气温变化大、衣着调适不当有很大关系。

倒春寒容易引发的疾病

入春后,气温普遍提升了。但是,倒春寒的现象不容忽视,开春的气温变化无常,给我们的健康带来隐忧,因为疾病可能会在我们防不胜防的时候出现。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警惕疾病的侵袭,在无法预测气温的变化下,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时间最易引起的疾病,及早为健康打好预防针。

肺心病

病理:肺心病的病理变化为肺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值发生异常,从而体内缺氧。加上病人经过漫长的冬季,心肺发生功能代偿,全身免疫力明显下降。尤其上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一旦着凉,便可因感冒而发生呼吸道感染,诱发病情加重。因此,肺心病病人在早春时节应高度重视。

症状:本病病程进展缓慢,可分为代偿与失代偿两个阶段。代偿期患者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表现,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肝浊音上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

失代偿期肺组织损害严重,早期主要表现为紫绀、心悸和胸闷等。病情加重可出现各种精神神经障碍症状,表现为头痛、头胀、烦躁不安、语言障碍,并有幻觉、精神错乱、抽搐或震颤等。

脑中风

病理:脑中风患者在春季防寒很重要,因为寒冷的刺激会引起全身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液瘀滞,从而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而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塞;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这对患高血压者来说,又会引起出血性脑中风。由于中风的死亡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并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

症状:脑中风的症状包括手脚麻痹、语言障碍、视力障碍。患者应该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消化性溃疡

病理: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消化性溃疡往往遇寒冷则发作。其发病特点为节律性疼痛和周期性发作。所谓周期性发作,是指本病多在春、秋两季发病,但与寒冷有密切关系。为此,溃疡患者应恪守“春捂秋冻不生病”的格言,并注意腹部保暖。

症状: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次愈合后又易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此外,还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尔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支气管炎

病理:支气管炎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往往遇寒则发。早春时节,气温多变,容易引起全身受凉,呼吸道局部温度也随之降低,抵抗力减弱,如果病毒或细菌入侵,或者原来在呼吸道寄生的病毒细菌会乘机捣乱,这样支气管炎就会复发。急性支气管炎多见于寒冷季节发病,因为受凉和过度疲劳可削弱呼吸道的生理性防御机能,使感染有发展的机会。所以,人们应特别注意保暖防寒。

症状:慢性支气管炎的第一个症状就是晨咳,并咳出痰液。有时干咳,有时咳白粘液痰。到末期则咳嗽、呼吸困难,喘鸣几乎终年不停。慢性支气管炎病情严重时产生呼吸道衰竭和肺癌。

老人如何渡过倒春寒

研究表明,在倒春寒期间,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会明显提高。另外,消化性溃疡,慢性腰腿痛等慢性病,也会因气候的变化而导致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故倒春寒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人们切不可掉以轻心。那么老年人应如何预防倒春寒?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老年人应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口与鼻部)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特别敏感。

2、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季正是万物萌芽,草长花开的好时光,也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季节。老年人清晨起床后,散步、慢跑、做操、打拳,假日里结伴踏青春游等,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

3、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不要过度疲劳和紧张。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闲时还可养花、种草。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4、节制烟酒,低盐饮食。倒春寒期间,老年人应多食大蒜、洋葱、芹菜等食物,加强药物治疗(指患心脏病者),这对预防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大有益处。

对付“倒春寒”专家支五招

1.穿衣适当春捂。通过加衣保暖的办法来对付“倒春寒”,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饮食合理调节。春天要多吃些偏凉的食物,饮食宜以清淡、甘、温之品为主,避免油炸和肥甘厚腻的食品。可以适量喝茶和姜汤,多吃芹菜、大蒜、洋葱、蘑菇和黑木耳等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食品。

3.重视居室卫生。如保持居室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这样就使各种病菌失去了滋生的条件。平时要多洗手,因为这是减少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手段。

4.加强运动健身。春季经常参加户外锻炼,如太极拳、健身操、放风筝、踏青爬山等户外健身活动,能有效地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利于抵抗“倒春寒”的侵袭,并为全年减少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打下基础。

5.注意心理保健。在春阳明媚之时,要多接触大自然,多与朋友沟通交流,根据自己的爱好,做一些文明有益的活动,以克服单调的生活方式,这对维护身心健康,无疑将是大有裨益的。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