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24节气之小暑养生宝典

来源:网络

7月7日为廿四节气的“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日暑热程度的节气。

气候特点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有热到极点。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一年最热的时期。可是这节气正值初伏前后,而一般在入伏以后,暴雨形成的洪水,又称为“伏汛”。

在我们南方早已从炎热进入了漫长的酷热阶段了,这地区亦有句气候上的民谚,就是“热极生风”。往往酷热一段时期又来一场台风,所谓的台风季节就是这时南方气候的特点了。

小暑的养生小暑之时,南方已经十分炎热了,人们最容易感到的是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应该按五脏主时,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此时人们亦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气,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这些活动如游泳、听音乐等,尤其是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难怪古人在此节气云:“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中医养生与治病方面有“冬病夏治”之说,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痹症等,

这时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我省乃至全国的中医医院都在这小暑到大暑节气内的三伏天日,开展贴药发泡的“天炎”治疗。这种治法年年坚持则效果更明显。

小暑气节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时节,在饮食调节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冷饮冷食不宜过多,一切都应以适量为宜。此时节又是红眼病多发、高发期,注意这类的传染性疾病。还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慎防中暑。

由于天气炎热,人们的食欲减退,饮食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因为清淡易于消化,芳香刺激食欲,进补要能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这与情志调节一样,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当。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在小暑大暑的那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苡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灯芯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以应节解暑。同时此节气的汤水尤为重要,因出汗和挥发多,且胃口亦差。佐餐的汤品宜粉葛煲鱼汤、咸柠檬煲老鸭、冬瓜荷叶苡米煲排骨、昆布海藻煲猪鷍、冬瓜冬菜滚泥鸅鱼咸酸菜蚝豉干煲猪月展等,多吃水果也是有益的防暑方法。

小暑节气杂谈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从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

有句成语:“寒来暑往”。小暑、大暑与小寒、大寒都是直接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小暑、大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

◆ 小暑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2008年7月19日,进入三伏中的头伏。

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 避暑

夏日,并不是处处炎热:满眼的绿树浓荫,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夏日的清凉;软软的沙滩、蔚蓝的海水,徐徐的海风,是人们度假的天堂;在山地风景区中,松林、云海、瀑布、山泉,轻轻的山风,宜人的温度,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在农村,人们习惯利用早晨做农活,夜晚在庭院里看电视;在城市,人们喜欢夜晚逛商场上影院、喝清凉饮料,乘有空调的汽车……。可见,避暑、消夏是人们的自然选择。

◆ 防暑

夏日,防暑是人们永远需要重复的话题。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婴儿、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实只要注意采取措施,暑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绿豆汤,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换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晒措施,活动不要过量,避开中午时段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疲劳驾驶,注意收听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警报”、“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预报,等等。虽说老生常谈,但仍需提醒。

◆ 暑假

小暑期间天气虽然炎热,但学生们却盼望着它的到来。因为从这时起,暑假开始了。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意愿,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游泳是暑期的重要活动内容,背包出游也是大、中学生的最爱。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不时打破青山绿水间的宁静,尤其是北方的海滨、山地的景区,往往是他们出游的首眩需要提醒:游泳一定要到游泳区,不要选择不安全的水域游泳;外出到山地景区旅游,一定要提前了解天气,注意躲避大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到川西、滇西北、桂西等多雨的风景区旅游,要特别注意安全。

24节气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民间常这样形容小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等等。

民间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出晒后,虫可不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这说语。

三伏日“吃抄面”、“进汤饼”的目的

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最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上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其“面至白”乃“非傅粉”也。《荆楚岁时记》中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这说明魏晋已后,六月伏日进汤饼,已明确为的是“辟恶”。

小暑时节,饮食要有节制,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另外“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过去民间还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