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惊蛰养生 “乍暖还寒”吃梨润肺养胃

来源:网络

什么是惊蛰节气,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对于惊蛰节气不是很清楚。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惊蛰节气该如何进行惊蛰养生,一起来瞧瞧吧!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惊蛰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

我国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者性寒、味甘,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惊蛰时天气乍暖还寒,气候仍然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由于一些细菌开始活动繁殖,就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咳嗽咳痰,梨既可以生津润肺,又可以止咳化痰,且含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但因其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者血糖偏高的人,则不宜食用生梨。

梨的三种食用方法:

1.榨汁食用:取生梨,去核,去皮,榨汁后取1杯约400毫升,加入冰糖10克、胖大海1枚,煮后服用,有润肺生津、利咽开音的功效;将生梨、莲藕一同榨汁后兑蜂蜜饮用,有健脾、清心、润肺的功效。

2.蒸熟后食用:生梨1个,川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后,把川贝母3克研成细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锅内蒸45分钟后取出食用,润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强。

3.煮水食用:切片后与冰糖、川贝母、银耳同煮,有健脾润肺止咳的功效。

适合春季养生的具有润肺健脾功效的食物还有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黄精等,在自身体质合适的情况下,春季常食用上述药食物对健康会大有好处。

惊蛰节气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之季,但又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因此,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所以,在这一节气中,应该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除此之外,关于惊蛰期间还要注意啥呢?

中医学上,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一系列肝的病证,如精神疾病、高血压、中风等病,常会在春季复发或加重。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肝脏机能失常,则易发生上述病症。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春季注意调理起居饮食可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第一,生活上不要过分劳累,造成体质下降,容易使疾病乘虚而入;第二,要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第三,饮食上以具有保阴潜阳、清肝降火旺的食品为主。

鸭血菠菜汤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鸭血性平,营养丰富,养肝血、治贫血,是保肝的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作用。鸭血菠菜汤可养护肝脏、疏理肝气。新鲜水果蔬菜中,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可以清热泻火;山药、莲子、银耳等,可以扶正祛邪、滋阴补肾、健脾和胃。

结语:惊蛰节气过后,天天会逐渐暖和,而雨水也将增多,当然惊蛰节气人们还需要注意冷暖的变化,注意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做好养生保健的工作。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