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寒露养生 教你如何防燥

来源:网络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表示气温下降,地面的露水更冷,而这个时候人体也会感觉到有些干燥,下面小编就教大家寒露如何防燥才最科学健康。

寒露养生 防燥很重要

秋天,尤其是寒露前后开始,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减少,空气趋于干燥,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

蜂蜜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礼物,它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日寸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

寒露节气 还需注意预防感冒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还要科学调理饮食、注意药物防治,改善居室环境,避免烟尘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也是养生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寒露时节 保证睡眠加强锻炼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故秋季时节应该注意保养体内之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此时阳光的热量也不再像春夏那么充足,秋季养生要遵照大自然的规律。

此时节我国北方已呈现深秋景象,南方则秋意渐浓。由于阴天较少、晴天较多,素有秋高气爽之称。可增加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应注意保暖、及时添衣、预防感冒。寒露之后降温幅度会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加大,这个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已经不适合进行所谓“秋冻锻炼”,否则很容易着凉患病。>>>寒露节气 衣食住行全面提醒

进入秋季后,人们身体出汗明显减少,人的机体也进入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功能开始恢复平衡,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然而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克服“秋乏”应该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在日常起居作息上作针对性的合理调整,其中,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寒露节气说明北方已经进入深秋,而南方也是秋意渐浓,这个时候秋燥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们在平时要多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去迎接严冬的到来。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