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处暑是几月几日 处暑日期是怎么计算的呢

来源:网络

一年当中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象征着不同的气候,我们的生活起居也会有所变化。那么处暑是几月几号呢,每一年的日期都是不同的,该怎样计算呢?到了处暑我们的饮食有怎样的变化,处暑吃什么呢。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处暑代表什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处暑是几月几日

处暑,其实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处置酷暑的意思。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第二个,酷热难当的夏天总算走了,秋高气爽来临。绵绵细雨冲走了高温,热气减退了不少。秋风扫落叶,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经历了夏季的炙烤后,处暑的来临无疑是给我们带来了清凉的秋季。那么处暑到底是什么呢?今年的处暑具体是什么时间呢,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处暑?2014年处暑是几月几日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说,到此节气时老鹰已经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像祭祀那样陈列食物;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到处充满了肃杀的气氛;再过几天,黍、稷、粱等类农作物也开始成熟了。

日期计算

[Y*D+C]-[Y/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13,20世纪=23.95。

举例说明:2088年处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8月22日处暑。

2014年处暑时间:2014年8月23日 12:45 - 2014年9月8日 01:01

阳历时刻:2014年8月23日 12:45:58

阴历日期:七月(小) 廿八 星期六

处暑吃什么

盘点处暑养生吃什么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那么处暑吃什么好呢?

处暑过后,昼夜温差较大,这种忽冷忽热的刺激会导致肠胃疾病的发生。这是由于肠胃的抵抗力和适应性变差,伴随出现反酸,腹泻等不良症状。另一方面,饮食不恰当也会造成不适的情况,所以要求我们做到合理的膳食搭配很重要。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处暑吃什么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一起来看看处暑的6大饮食禁忌

1、注意滋阴润燥

养生小常识指出,处暑后的天气多半以干燥为主,因此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除此之外饮食还应该以清淡为主,随着水果的大量上市,不妨多吃些梨、葡萄、西瓜之类的水果,以此来滋阴润燥。

2、多吃有酸味的食物

进入秋季后肺经当值,中医养生专家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在秋季应该适量的多吃些酸性食物。过一段时间后,橘子和山楂将要成熟,这个时候不妨多吃这两种食物,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功效。

3、补充维生素

秋季必须要多吃些含有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西红柿、鲜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这些食物能补充人体营养从而避免受到燥邪的侵害。同样还需要多摄取些碱性食物,比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的蔬菜等,这类食物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水分,是秋季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4、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秋季养生小常识认为,蛋白是我们人体的生命基础,因此不管是夏季还是秋季,都应该保证优质蛋白的充分摄取。比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秋季是一个增液养津的特殊时段,因此适量的增加一些蛋白质可提高免疫力。

5、注重加温食补

到了秋季食补是最重要的一种养生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有慢性病等特殊人群。在秋季可以适量的吃一些属温热性的食物,比如鲜辣椒、鸡肉等,如果有喝酒习惯的话不妨适量的少喝一些酒,其中白酒、黄酒是最适合的选择。

6、拒绝烧烤

秋季气候变化大,而且还干燥,而辛辣烧烤类食物大部分都燥热伤津液,这些食物会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在秋季对于这些辛辣类食物一定要拒绝,比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同时也不要吃得太油腻。

处暑代表什么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许多地区将陆续开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转换。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还会经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扰。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历书》曰:“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意思是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了,因为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

各地都有“暑去寒来”的谚语,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处暑后,绵绵秋雨有时会提前到来,因此,谚语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这一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大,公众要预防感冒的发生。秋天气候多变,经过炎热的夏季后,人体内耗较大,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借助呼吸道疾病侵入人体,特别是初秋时节,气温差异明显,午后的对流天气及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都会造成气温骤降。因此,处暑时节,人们要注意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

“春捂秋冻”是古人根据春秋两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养生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冻得适度才行。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服,还可引申为秋季的其他养生保健方面,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阴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有效方法,应长期坚持。

“秋冻”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初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脱勤换”,因此,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李艳玲提醒说,此时节,公众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有利于保养精气。

为了确保睡眠质量,可将卧室整理得较为温馨舒适;床头可放些散发着清香味的水果,这样有利于入睡。此外,睡觉前做些适度运动,如散步、快走等都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分温燥和凉燥两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同,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较轻,治疗也比较容易,但家庭护理和调养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缠绵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初秋时节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预防“秋燥”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结语:处暑马上就要来临了,大家在对处暑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都知道处暑该怎样健康度过了吧。注意增添衣物的同时,合理的饮食习惯很重要,加强体育锻炼也能帮助我们预防疾病哦。小编希望大家都有健康的身体,也祝大家处暑愉快啦!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