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处暑养生 告诉你处暑过后六大提示

来源:网络

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中处暑马上就要到来了,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了呢?你知道在处暑的时候是怎么样养生的吗?你知道处暑是什么意思吗?那么现在就由小编告诉你到了处暑的时候有哪些小常识。那么咱们从处暑过后的六大提示开始吧!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处暑之时,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穿着提示

在穿衣服方面,大家不要很着急的去添加衣物。正所谓春天要穿多一点的衣服,到了秋天的时候就需要冻,这样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人身体内是有所谓的阳气的,如果外面热,你往外走的话,寒气就会侵入人的体内。但是在夜间的时候人要多穿衣服。

2.睡觉夜寝提示

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室内提示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4.防病提示

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5.饮食提示

一、可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

二、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

三、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

四、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敛。

6.这段时间尽量不吃萝卜(胡萝卜除外)。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

人们常说这么一段话,秋天的这个时候就像老虎一样,太阳任然想夏天一样炎热就像个毒老虎。同时这个也在告诉我们,在秋天的季节里还会有天气炎热的情况产生,人们常常把它当做夏天的回光返照。

着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

气候特点

这时末伏已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也明显减少。一般情况下,由大暑节气开始每天只降温0.5℃左右,而从处暑节气后,一候能降温2℃左右。因此处暑是气温由高向低变化比较明显的一个转折点。昼热夜寒是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但是今年农历有“润七月”,并在此节气的第2日便开始了,暑热将会延长,特别在南方,广东民间称之为“争秋夺暑”时。有秋日的感觉恐怕要到寒露节气以后了。

在广东此段时间民间上称之为“争秋夺暑”,从祖国医学的养生学说上这段时期称之为“长夏”。

同时祖国医学认为“长夏主湿,脾主长夏”。所以在农历七月的日子里以脾胃病居多。而脾喜燥恶湿,若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而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引发为水肿或腹泻;何况这长夏七月,天气尚热,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助湿邪,损伤脾阳,所以这长夏七月易见腹满、腹泻之症。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疾。

此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病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湿性重着,外湿之邪,侵犯经络筋骨,使经筋阻痹,可出现“湿痹”、“着痹”。

因而祖国医学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而长夏健脾。”结合到今年的气候特别酷热,而酷热日子也特别长的特点,此节气的养生要点是消暑清热,健脾祛湿。饮食上要多用莲子、芡实、淮山这些健脾胃的中药煲汤煮粥;少用冷饮,多食些西瓜、雪梨、苹果、香蕉、橘子等;少吃辣椒、韭菜,多进食玉米、番茄、红萝卜、蕹菜、香菇、银耳、莲藕、冬瓜、丝瓜等。早眠早起,坚持晨练、游泳、球类等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

处暑养生小常识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时至处暑,虽然白天天气仍然炎热,但早晚已有凉意,秋燥也逐渐明显,此时养生也要适当调整。以下结合笔者师傅樊正伦先生的养生经验,谈谈处暑养生。

一、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

所以,人们在精神的调养方面要多注重收敛神气,让我们的头脑保持安宁的状态,关于情绪方面一定要做到平静,一定不能使自己的情绪过于激动或者大起大落。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可一朵看看书,听听音乐等等,调理心情。

二、运动养生

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如明?高濂着《遵生八笺》中的坐功:每日寅时(凌晨3-5点),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吞咽津液。也可多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三、起居调养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增大,此时,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四、饮食调养

处暑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饮食上宜多食咸味食物,如可多食荸荠、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八角、茴香等。另一方面也可多食新鲜果蔬、多食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清润食品以防秋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结语:夏天就这样过去了,你是否还怀念着夏天带给你的欢乐呢?到了秋天一定要注意人身体的保养,看了上面说的关于处暑时节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你们都记住了吗?相信你们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小编祝福大家身体越来越健康!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