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秋分节气 秋分养生注意四点

来源:网络

白露节气正在渐渐退去,秋分节气已然即将到来。而在这即将到来的秋分节气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这秋分节气中,我们怎样做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呢?关注养生的人也许会问,秋分节气中应该怎样进行养生呢?接下来,小编将一一为大家解答。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已然即将来到我们的身边,同时,外界的环境与气候,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我们的人体内部的器官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秋分节气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会让身体适应秋分的气候。

秋分养生四大点

“收敛内养”运动适量

秋分是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运动、起居、饮食、精神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秋分节气的天气大多是秋高气爽,很适合进行锻炼。在这个节气中,我们可以完全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运动,但运动量也不宜过大,防止大量出汗。老年人可以去花园散散步,中年和青年朋友可以跑跑步,这都是秋分锻炼的好方法。

初秋可开始冷水泳

随着盛夏酷热逐渐消退,一些游泳爱好者也收起了泳衣。但专家建议,初秋时节适当的冷水泳既能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也能为日后冬泳打下良好的基础。冬泳不但可以加快人的基础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也能锻炼人的意志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但练习冬泳应该逐渐过渡,从秋天开始坚持冷水泳,逐步过渡,到了冬天才能享受冬泳的乐趣。

初秋的冷水泳对神经系统能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加快心跳速度、促进血流量,进而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冷水泳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可以有效地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长期坚持,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放松心情扫除抑郁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有些人会因为环境而产生忧郁的伤感情绪。如果不能调适好心情,会导致体内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功能失调,引发疾病产生。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适应秋天平容之气。因此秋季建议外出秋游、登高,可令人心旷神怡,保持心情舒畅。这里再介绍几种放松方法。

肌肉松紧法从头部开始,眼睛用力闭,然后放松;牙齿用力咬合,再放松;拳头握紧后放松;依次类推到全身各部位。最简单的就是起身,用力伸懒腰,然后放松,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放松效果。

生物回馈法坐在椅子上,眼微闭、齿微分、下肩、开胯、集中心志静下来,专心感受肌肉酸痛的那个点,慢慢刺激调整它。接着深呼吸,感觉脉搏跳动甚至肠胃蠕动,感受手指头血液一胀一缩的感觉。

大字舒服法 呈大字形躺在床上,再在脖子和膝盖下方枕个垫子,让自己处在舒服、放松的姿势。

运动调理应对秋燥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常表现为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

登山

“登山”是最适合秋天的健身运动了。

诗圣杜甫于重阳节独自登高望远,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登高》。诗仙李白也有“攀崖历万重”的诗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脍炙人口。

可见古人就有秋季登山的习俗。自古以来登山就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最初的登山运动可能与上古时“射礼”有关。这是当时人们为了安排好冬季生活,秋收之后还要上山采些野生食物或药材,或狩猎。

登山有益于身心健康,可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山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浮尘与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负离子含量高,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显然是有利于健康的。登山运动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登上高峰,极目远望,把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时,也让人心情十分愉悦舒畅。

秋分的养生

南方的气候由这节气起才始入秋。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在精神养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精神情绪上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复发,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危险。

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广东民间历来秋日最多润养的汤水,此时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沙田柚花猪肝汤、无花果白鲫汤、霸王花蜜枣猪月展汤等都是家庭养生之品。

秋分的到来表示着季节的转变,在这季候互换的时候,一些易发病也在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很多妈妈都在为自己的宝宝担心,因为宝宝的抵抗力本身就非常差,再加上换季的气候不稳定,宝宝很容易就会被疾病缠身。下面是给各位妈妈整合了一些秋分节气宝宝养生法,各位有宝宝的妈妈一定要认真阅读哦。

衣法:给宝宝穿棉质衣服,确保干燥与透气

这个季节给宝宝选择服装,最主要的要选择适合宝宝幼嫩皮肤的质地。最好以棉质为主,可以提高舒适度和透气性。棉质衣服可以吸汗,利于皮肤代谢。

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要给宝宝穿单层长袖衣裤。有些家长喜欢只给宝宝上身穿个小背心,其实这种“半裸”的方法既不利于吸汗也不卫生,让小宝宝的会阴部失去了保护。

食法:饮食以清淡为主,确保新鲜及营养

对于周岁内母乳喂养的婴儿,天热时最好不要断奶。一岁以上婴幼儿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注意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小宝宝的饮食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现做现吃,绝不能图省事一次做很多。既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避免天热难保存而出现不新鲜甚至因变质引起腹泻、中毒等。

二、有些家庭习惯煲汤后存放在冰箱中,需要时从冰箱中取出加热给孩子喝。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彻底烧开后待温度合适再给孩子吃。一些时令水果如西瓜等最好现买现吃,冰箱里的凉西瓜最好不给孩子吃。

三、要注意水分的补充。天热宝宝出汗多、消耗大,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孩子榨一些果汁,煮绿豆汤,作为白开水的补充;一日三餐中也应有稀粥、冬瓜汤、紫菜汤等。尽量少喝或不喝饮料。

住法:居室注意清洁,确保无螨、无霉变

气候多雨容易发生霉变,因此要给小宝宝的房间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尽量保持房间的简洁,减少物品的堆放,将毛绒玩具洗净收藏;床垫、枕头、地板等保持清洁、干燥,以防虫螨;有条件的可更换窗纱,也可进行清洗,确保空气畅通且无粉尘;使用的器皿定期消毒,毛巾、被单定期清洗。

宝宝房间的温度不宜过低,应以开窗对流为好。一时的温度高不要马上开空调,持续高温用空调也不应将温度调节过低,以26℃左右为宜。

行法:带宝宝户外活动,确保防暑和防晒

婴幼儿正是生长发育的快速期,户外活动十分重要。家长要尽量选择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的时段带宝宝外出。可让宝宝在树荫下活动。在户外要给孩子带水保证随时能够饮用,同时准备一个小遮阳帽。

带孩子到公共浴场游泳,要备眼药水。注意泳后“三部曲”:洗澡、滴眼药、清理口腔。

暑期外出旅游,要注意当地的气候。备长、短袖衣服;注意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备齐各种药品。

专家的几个小建议

1、给宝宝洗澡后,要把皮肤皱褶处用干软的毛巾轻轻擦干,最好在脖子、腋窝、肘窝以及大腿根部用棉签涂上一薄层痱子水,以透气为好。

2、如果宝宝发热,可洗温水澡。准备一条大浴巾,在宝宝出水时裹好抱出,擦干后再穿衣。既可物理降温,也可避免因沐浴前后温差大而加重病情。

3、如果宝宝出痱子要用温水清洗,洗澡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要保持宝宝皮肤的干燥,勤换衣服。患处可用藿香正气水、痱子水等涂擦;如出现痱毒时要去医院治疗。

总结:秋分节气气候多变,所以在这个节气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好自身的养生工作。不要因为只是一点小问题而疏忽,秋季的易发病很容易就是这样引起的。在秋分中,我们在饮食和起居上,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