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霜降是什么时候 霜降节气如何由来

来源:网络

我们都知道每年有四个季节,但是很多人对于二十四个节气是不了解的,所以霜降是什么时候,相信也有部分人都不清楚的。小编告诉大家,霜降,它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那么霜降吃哪些食物能够养生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霜降相关知识吧。

明天是我们传统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时节天气慢慢变冷,有了处霜的出现,因为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意味着冬季即将到来了。霜降时候,保健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能够看出霜降对我们的影响了。

霜降基本释义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指初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呈现一片深秋景象,为欣赏枫叶的好时机。《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霜降节气概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或24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厚,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这时候豺狼捕捉到的食物先收藏然后再吃的,树叶逐渐掉落地上全是枯黄的叶子,蜇虫也都在洞里面不动也不吃,就这样进入冬眠了。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节气由来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文中对于霜降的说法是,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时候,我国的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出现霜了,大地上一片银色覆盖着,树叶摇摇欲坠铺满大地。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也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这足以见得霜降就意味着天气慢慢变冷,露水凝结成霜了。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气候变化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与其说“霜降杀百草”,不如说“霜冻杀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现,冻是杀害庄稼的敌人。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霜降经典养生时蔬

红薯暖胃益肺

红薯(特别是黄心的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具有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

秋后萝卜赛人参

萝卜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C,还含有木质素、胆碱、氧化酶素、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

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对秋季常见的消化不良、风热型感冒、扁桃体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包心菜

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红柿的3.5倍,钙的含量是黄瓜的2倍。包心菜还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锰,是人体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质必不可少的原料。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能增强抗癌能力。

芋头

富含淀粉,并含乳聚糖。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结核病和正处恢复期的病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有关霜降的知识,相信我们对于它的了解也是更近了一步。霜降养生的话,我们不妨多吃一些时令蔬菜,比如,暖胃益肺的红薯,赛人参的萝卜,维生素C含量高的包头菜等等。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