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 > 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的习俗 兰州人扫墓祭奠亲人

来源:网络

你们知道今年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其实很多人盼望清明节除了几天假期之外,还可以去扫墓祭奠一下故去的亲人!那么不同地方的清明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下面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兰州人的清明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它既是一个孝亲敬祖,感恩父母,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每年一到清明时节,人们总要携儿带女,到祖先的坟上去祭扫。

就是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如有条件,也要回到家乡,认祖归宗,祭祀自己的祖先。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据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清明一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清明的含意是“上清下明”。即天空清,大地明。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古时的寒食节,它是一个纪念英烈介子推的日子,也是一个寒食禁火及扫墓的日子。

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只相差一两天。久而久之,人们则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了,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民间上坟扫墓,祭祀祖先的节日。关于清明扫墓的来历,民间传说不一。一说:清明扫墓的风俗是由仓颉首创的。相传,我国文字的发明者仓颉,他是黄帝的史官,他的生日是3月28日。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在生日之时,来到父母的坟边,清除了墓地的杂草,并把父母的坟墓打扫得干干净净,再插上几朵野花,以表示自已对父母的怀念和孝心。

仓颉此举,感动了人们,大家纷纷效仿,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就形成了一种风俗,在每年清明的时候,人们纷纷都要到祖先的墓地,给祖先上坟扫墓。而今,人们在清明上坟扫墓时,给祖先献花的风俗,也是出自这一典故。清明扫墓,献花的风俗,就这样口耳相传,代代沿袭,流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则是有文字的记载。据有关史书所载,清明扫墓的风俗,始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汉光武帝刘秀所倡始。然而,皇帝真正下诏清明扫墓,并且成为官方之规定,则是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时期,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时间,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自此之后,寒食节上坟扫墓随之成俗。

这种上坟扫墓的民俗,也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家共同遵守。全国各地的民众,都在同一个时段进行扫墓活动,并代代传承了下来。

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田社”在民间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兰州人传统的家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墓地祭祖,另一种则是祠堂祭祖。墓地祭祖,就是到祖先人的坟上去祭扫。墓祭的活动,包括铲除坟头上的杂草,培添新土,坟头压纸,上香奠酒,供三牲熟食,宣读祭文等等。

人们在雨水到来之前的春季,借清明祭祀的机会,对祖先的坟墓做一些必要的修整。这样既保全了先人的坟墓,又表达了后代的缅怀和孝心。直到今天,兰州郊区县的广大农村,仍以清明祭扫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人丁兴旺,子孙绵延的一种标志。按老兰州人的旧俗,上坟时还要带一些酒肴。待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大家围在一起共餐共饮,以此意寓与先人团圆,共饮共食。

另一种是祠堂祭,这种祠堂祭,也称庙祭。这种祭祀是宗族的人共同聚会。有的地方把祠堂祭,叫做“清明会”,或叫“吃清明”。这种祭祀活动一般都在家谱和祠堂里进行。每年在族人内轮流推选出一人为“坟头”,由“坟头”组织安排祠堂祭祀的各项活动。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由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家谱(祠堂)是什么?家谱其实就是一个缅怀先人,接受传统教育的地方。

在祠堂祭祀中,讲述祖先的功德,要后人知恩,感恩,报恩。感恩先辈的恩德,启蒙后代。还要大力宣扬家道家风,做父母的要示范家风,做子女的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相传承家风。最后一项,就是大家聚餐。榆中一带的人,把这种在词堂的聚餐,叫做“吃清明”。

而西固,红古,永登一带,不是在家谱里聚餐,而是“抓份子”。所谓“抓份子”,即是将家谱里献上的猪羊三牲,由“坟头”把它按族内人丁的多少,搭成“份子”,以排名的前后顺序,不挑不拣,每个人丁抓一份,带回家去食用。抓份子多的人家,自然就是人丁兴旺的人家。

这种一年一度的上坟扫墓活动,实际上就是一次生命伦理及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清明扫墓,亲情加厚。清明上坟祭祖不仅是一种民俗,而且还能密切家族亲情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清明扫墓的活动,慎终追远,充分汲取“孝道”文化的正能量。使孝道文化更加发场广大。这种优秀的孝道传统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

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等。

清明长在,孝亲感恩的意识长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清明扫墓这种民俗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扫暮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文明祭祖,节俭扫墓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网上遥祭,上坟献花等祭祀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成为新的时尚和风俗。

清明供品来头不小

专家表示,清明节习俗不少,包括扫墓祭祖、踏青赏菊、喝雄黄酒等,最有厦门特色的就是做薄饼、吃薄饼。薄饼馅料里要放新鲜海蛎、豆干、胡萝卜丝、高丽菜、春笋丝、芹菜,焖煮大半个小时,包卷时还要放入贡糖、海苔、香菜。一家人吃薄饼,往往要两口大锅才够煮馅料。而清明粿不仅美味,对治疗胃溃疡、慢性气管炎、咳嗽、风湿也有好处。

关于薄饼还有典故。据了解,古时候的春祭都在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专吃冷食,在厦门就逐渐发展为清明包薄饼吃。传说薄饼是厦门人发明的。明代嘉靖年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害怕丈夫健康受影响,就将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

结语: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很多的人还是想回到家乡缅怀一下故去的亲人。清明节有很多的习俗,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文风俗,相信上述介绍的这些清明节的习俗能够帮助大家哦!不久之后就清明节啦,大家可以去郊外踏青扫墓了哦!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