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护肤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容 > 美容护肤

你是否陷入了护肤品“唯成分论”陷阱

来源:网络

成分混合后效果会起变化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会说成分表里所有都好,却添加XX不好的成分,这个产品就被完全否定,却不去考虑它实际使用效果是否优秀。但其实,成分混合后会起变化,要知道有些成分在保持一瓶护肤品的稳定有不可替代作用,如果取消了XX不好的成分,整个护肤品的平衡都被打破,也许应该发挥效果的那些成分都发挥不了。单看成分表,就轻易说这成分不好,那成分不好,是不准确的。

例如NaOH,很多人说有害,会腐蚀皮肤,其实没那么简单。NaOH俗称烧碱,听到这个词,大家就会从字面上感觉对皮肤有伤害,却不知道在化妆品中,NaOH、KOH这类强碱是常用原料。

比如我们常用的皂剂洗面奶、皂剂沐浴露都需要它们来中和脂肪酸,这种情况下碱已经和酸中和成为盐。而一些化妆水中会添加微量KOH、NaOH来软化角质。

国家对化妆品中可用的原料都有明确规定,KOH、NaOH都是国家许可的原料。产品是不是有腐蚀性,和碱的浓度、pH值都有关系。所以说不能单看某个成分就说一个护肤品是好是坏。

成分的浓度比例问题

目前大部分品牌都会在包装上列出护肤品的完整成分表,但是浓度比例你是不知道的。同样的成分,如果浓度比例稍有差别,配出来的护肤品就会天差地别。这就是为什么护肤品商敢公布成分,而不会担心你拿着这个成分表就能配出一模一样的护肤。这个比例可是护肤品厂家的商业机密,不可能透露给你,别说一般的网友也没有能力去测试出这个比例,就算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去百分百复制出一件护肤品。

单靠掌握点成分知识,还没用就评判护肤品的好坏,实在是有失偏颇。例如,一个保湿的护肤品里含有透明质酸,它的浓度要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有好的保湿效果。如果里面的浓度很低,就算含有了,也是用处不大的。

成分等级,美容界的至高机密

除了成分的浓度,成分的等级如何,也是在成分表不会说出的秘密。因为成分原料也是分等级、分种类的。尤其是植物萃取,由于溶剂不同,萃取方法不同,提纯程度不同,成分表中相同的名字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功能。同样是“透明质酸”,有高到几十万元和低至几万元的不同等级,还有大分子小分子的不同,最后出现在不同品牌中,体现在实际使用中的保湿效果当然不可能相同。同样是“可溶性胶原蛋白”,分子的大小也使得对皮肤的保湿效果不同,当然原料价格也相当不同。同样是“熏衣草精油”,但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产地,对熏衣草最后呈现的护肤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成分添加的顺序和制作方法也有很大影响

另外,成分添加的顺序和制作的方法不同,也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品。举一个很俗的例子,我非常喜欢吃上海的红烧肉。但给我同样的原料去做一盘红烧肉,却并不能做出大厨的味道。因为我不知道油要烧到多少度,翻炒多久开始调味,需要加多少水去闷煮,也不清楚应该炖多长时间出锅是味道最好的。这些制作上的工艺都是厂商的不传之秘,所以,即使用了一模一样的配方,成分丝毫不差,也不能制作出一模一样的护肤品。这说明除了成分浓度,护肤品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重要的。

成分表的局限很多

由此可见,成分表的局限真是很多,成分表不能告诉我们的秘密太多太多。可是不看成分表,局限更多,消费者会更茫然,毕竟这是产品上唯一相对可信的信息来源。所以唯有了解这些局限,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但绝对不轻易只从成分表去分辨一个护肤品的好坏。希望读者能从网上的成分误区里走出来,让成分表只成为选择护肤品的一个部分参考,根据成分、自己的肤质和实际使用效果等诸多综合因素来选择护肤品才是上上之策。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