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流行语 > 谚语

大连话谚语

来源:网络

  大连话属于胶辽官话(胶东半岛、辽东半岛)登连片,被称为“海蛎子味”方言,是胶辽官话北支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与东北话完全是两个概念。大连话也是大连的一大特色,没有一声调(阴平55调),阴平调除了个别字读成三声调以外,大部分读为31或311.5(一种稍带有拖音的降调),而且鼻音比较重,因此和东北话有很大的差别,大连话属北方方言>胶辽官话(胶东)(辽宁)>登连片,腔调与丹东市以及山东省烟台市接近,海蛎子味儿。

  大连话谚语:谚语里的日子(侯德云)

  很多民间谚语,都跟生产有关。一个人要是熟悉了民谚,就等于是半个农民了。乡村生活,其实就浸泡在谚语里边。

  农业生产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有人可能会说,是播种呀,春种秋收嘛。这样说,也不能说完全错,但实际的情况,不是播种,而是积肥。

  看看谚语怎么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粪是庄稼宝,种地少不了”;“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懂了吧。

  播种,也不能随心所欲。要注意倒茬。“种地勤倒茬,苗好籽粒大”;“重茬多病虫,迎茬产量穷”;“庄稼不换茬,收获准抓瞎”;“茄地种茄子,饿死老爷子”。

  一个庄稼人,干出重茬的事,传出去,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

  到了播种季节,还要抢墒情。“春雨贵如油”,“一滴春雨一滴油”,为什么“贵如油”?就是因为墒情。遇到春旱,只能推迟播种,农民的心情,可想而知。一旦墒情适合,就要抓紧时间了,“春天起得早,秋天吃得饱”嘛。

  春播也是有时间限定的,“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而“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二十四节气,对于农家,至关重要。

  庄稼不能种下去就不管了。远古时期,完全靠天吃饭,后来就不行了,人越来越多,为了吃饱肚子,得从田间管理中要产量。“三分种七分管,只种不管打破金碗。”是经验之谈。

  禾苗钻出土之后,就要考虑耪地了。有些地方也叫铲地,“早铲地发暖”呀。什么时段耪地,也有讲究,“干锄一遍荒,湿锄十遍荒;晌午锄地强,草死庄稼长。”在庄稼人的心目中,耪地是大有好处的,“锄中有水,越铲越美;锄中有火,越铲越得。”但“三铲不如一耥”。耥地更重要。“多耥地不板嘛”。地不板,庄稼才能长得好。

  “三铲四耥不用问,管保秋后粮满囤。”意思很明确了,耪三次,耥四次。当然,偷点懒,耪两次,耥三次,也是可以的。当下的农民大量使用除草剂,就是为了节约劳力,把耪和耥,都给省了。也好,省点时间,搞搞家庭副业。

  天有不测风云啊,一旦遇到旱涝灾害,旧时要举行“求雨”和“祭龙王”仪式。古代,遇大旱、大涝,连皇帝都坐不住金銮殿。

  盛夏季节,“挂锄”,可以歇口气了。玩玩,乐乐,走走亲戚,相亲,都可以。

  到了处暑,又要忙了。“处暑动镰”,收谷子、糜子。到白露,大田作物陆续成熟,秋收正式开始。忙啊。“秋忙秋忙,三春不如一秋忙。”披星戴月算什么,连饭都要带到田里去。这叫抢收!

  不抢不行啊。运气不好的话,一场秋雨,会让全年的心血汗水,都化为泡影。发霉的粮食,还能叫粮食么?

  之后呢,还得打场,扬场,囤粮。哪一道工序,都不轻松。

  古人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大实话。

  我罗嗦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还是想说,我们应该对农民好一点儿,不要再搞什么“剪刀差”之类伤农的举措了。他们很不容易,你说是不是?

  更何况,眼下的乡村,劳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形势,很严峻哪。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