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流行语 > 歇后语

沧州本土歇后语解读

来源:网络

  如果说文化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矿藏”,沧州,无疑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富矿”。沧州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长期以来,在沧州流传着的一些歇后语,便是沧州文化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

  沧州本土歇后语解读:

  1、倒凉筲的看(运)河水——净利啦。

  [解读]: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沧城人多饮用运河水。人们饮用河水有的用水桶去河里挑,有的则花钱雇挑水工送到家里,挑水工被称为“倒凉筲”的。运河水随便取用,不需花本钱,倒凉筲的只需备下一条扁担和一双水桶便可营生。于是,沧城人戏言“倒凉筲的看运河水——净利啦”,用来泛指不花本钱或少花本钱就能赚钱的买卖。

  2、小南门里的包子辅——任(人)家的。

  [解读]:过去,在沧州小南门里有一家包子铺,掌柜的姓任,被称为“任家包子铺”。任家包子铺在沧城名气大,老少皆知。人们惯于把不是自己的东西戏言为“小南门的包子铺——任(人)家的”。

  3、茶铺的锅盖——两拿着。

  [解读]:早年沧城内有多家茶铺,既卖茶水,也卖白开水。茶铺用一口特制的大锅烧水,锅的直径一米多,锅盖用一寸多厚的木板做成,很笨重。为了掀锅和盖锅轻便,便将锅盖一分为二做成两扇,掀锅盖锅时只动一扇就行了,故为“茶铺的锅盖——两拿着”。

  4、城隍爷出巡——大转转。

  [解读]:过去,沧州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着木雕的城隍爷像。那时,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四,要用十六抬的大轿抬着城隍爷在州城内外各条大街和城郊村庄巡游,城隍爷显然是“大转”了。人们串街或赶集上店走得路长了,便也与城隍爷出巡相比,戏言之:“城隍爷出巡——大转转”。

  5、苏先生膏药——没病找病。

  [解读]:早年,沧州有个苏姓民间医生,他用自制的膏药治疗各种骨病和疼痛症,很灵验。人们戏言,贴上苏先生的膏药,就是没有病,也可以找出病来。所以,如果一个人干了不该干的闲事,结果招来麻烦,便常被饥讽为“苏先生膏药——找病”。

  6、三九的冰——没化(话)啦。

  [解读]:“三九”是一年中滴水成冰的寒冷季节。在这个季节,水结了冰是不会自然融化的。“化”与“话”同音,用“三九的冰——没化(话)啦”,来比喻一个人理屈词穷,没话可说。

  7、端着麻麻坑要饭——忒贫啦。

  [解读]:麻麻坑,即瓷碗底部的小圆圈。讨饭吃的人总得拿个碗,连碗都没有,只能端着麻麻坑要饭,岂不是忒“贫穷”啦。这句歇后语是指责一个人说话絮烦可厌,耍贫嘴,嘴贫。

  8、白单裤——不青(轻)。

  [解读]:青,泛指蓝、绿、黑等各种深颜色,与白色差别明显,白色的裤子当然不青。“青”与“轻”同音,所以,人们用“白单裤——不青(轻)”,比喻某人病情严重或犯了重案。

  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之城”建设为统领,以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文化产业带和环京津文化产业带。

  “要把沧州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沧州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沧州的特色名片,使沧州真正成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指明了“文化之城”建设的方向,也道出了沧州人民的心声。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有识之士的挖掘、开发、培育,开始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沧州文化产业也在全市上下的关注与推动下走上了阳光大道。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