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流行语 > 网络语

护犊子是什么意思 护犊子的坏处 护犊子是褒义还是贬义词

来源:网络

护犊子,保护自己的儿女,或者晚辈。牛之类的动物都是竭尽全力的保护自己的幼崽不受别的动物的伤害。用在人身上有贬义的意思,不论事情怨谁,只知道保护自己的儿女或者晚辈。引申义:保护自己的晚辈或下属,有娇惯,溺爱的意思。

▼护犊子的解释

“护犊子”(hùdúzi)本义是老母牛保护自己的小牛犊子。后比喻保护晚辈或下属。有娇惯,溺爱的意思。

〈方〉比喻庇护自己的孩子(含贬义)。

▼护犊子的字面意思

护:护(护)hù使不受侵犯和损害:保护。护卫。守护等。

犊子:小牛:牛~。

▼护犊子的坏处:

不可否认,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会有约定俗成的地域思想。这个传统可谓历史悠久。比如中国的地域思就特别根基深厚,孔子在《论语》中就有关于“乡党”之论。因为老乡相见,感觉分外地亲密,因此不由自主地在文化、心意上形成某种相通的感觉,随后不管是行事说话,对老乡,总有些体贴入微的格外照顾。这本来是人之常情,但凡事不能过,一旦过了就容易走偏,比如地域维护维护到强把疮疤说成花的地步,把心中的感情好恶凌驾于是非道理之上,不管别人的好,只管自己好,别人的是草,自己的是宝,那就成为东北那句俗语说的了:护犊子。

记得儿时的小伙伴中,凡是家长护犊子的,大都不受欢迎,且大都平庸、落寞,被护的犊子难成才。因为护犊子者,总是看自己家的人好,左看一朵花,右看一朵花,就看不出不足和短处,那就无法对其正常健康的成长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

护犊子还有一个很可怕的坏处就是,总觉得自己能护得住,护得长远,因此把孩子紧紧搂在羽翼之下,怕风吹着,怕雨洒着,可是哪有人永远不成长的呢?孩子总要离开娘的怀抱,家里虽然好,可不能当农田使,吃的喝的,还是得从外界获得。作为犊子本人,先是被护得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了,这么自我欣赏,浑浑噩噩地长到大,再被惯得一点自我生存能力都无,等到一迈出家门,这才发现关起门来我怕谁,打开门来谁怕我,这下子,腿想不软都不行,想挺直腰板都难。

保护幼小是要的,但是关键要看如何保护。

比如孩子还小的时候,抵抗力差,就需要多关注他的成长环境,尽量避开对他可能造成伤害的因素。

等孩子成长的时候,就得适当地让他知道摔跤的滋味是什么,落后的感觉是什么,没有逆境也要造一些逆境出来,多给一点心理挫折,其实有利于孩子更加坚强地成长。

当然,对于外面来的威胁也要适当给予分析,具体情况具体面对,不要一看到外来的压力太大,怕孩子一下子扛不动被压倒了,就拼死拼活地也要独力把这个压力顶起来,直到顶出去完事。与其硬顶,不如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成长得更快一些。毕竟,做长辈的,能顾一时不能顾一世呀。

▼不要护犊子做个明白的家长

所谓“护犊子”,本意为老牛保护小牛犊子。比喻长辈保护晚辈,上级保护下属。现在,多指家长庇护自己的孩子,一般为贬义。

鲁迅先生在一篇名为《琐记》的文章中,曾经记述过他幼年时遇到叔祖子传的妻子衍太太的情况。文章中说: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不懂事的孩子们的眼光

这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篇篇散文,发表于1926年。事过几十年后,小时候遇到的人和事,鲁迅先生还记忆犹新,可见印象颇深。

在鲁迅先生笔下,这个衍太太是个心术不正的女人。她怂恿孩子们做不好的事,甚至教唆孩子做错事,然后又冒充好人,很能迷惑不谙世事的孩子。沈四太太制止他们冬天吃冰,他们认为她“坏”,给她起外号表示反感;而衍太太呢,孩子们做了错事,她也不“告状”,受伤后还给上药,“关心备至”,却认为她“好”。于是,便很喜欢她,乐于在她家或附近玩。

鲁迅先生成年以后回忆儿时这样的一件事,其用意是什么呢?我们重读这段文字,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想,就是告诉我们做父母的这样一个道理:小孩子由于年龄小,分辨能力比较差,有时候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颠倒,本来不好的事误认为是好事,该“反感”的,反倒“喜欢”,该“疏远”的却反倒“亲近”。

这是不懂事的孩子们的眼光,反映孩子的幼稚无知。通过对儿时经历的回忆,他是要提醒家长们,不要完全以不懂事的孩子的眼光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做父母的应该对事和人有个判断,要有主见。

现象和本质往往并不一致

世界上的人和事是很复杂的,现象和本质往往并不一致,人们直接感觉到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并不是一码事。成年人有时候还会上当受骗,更何况不大懂事的孩子,难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父母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件,引导孩子遇事要动脑筋思考,学会分析、辨别,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高分辨能力,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小孩子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第二信号系统(即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还不够发展,只能通过第一信号系统,即指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形成对现实的直接反映。

就是说,小孩子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主要是依靠感觉、知觉,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就出现鲁迅先生文章中所说的,衍太太鼓励孩子冬天吃冰是对他们“好”,而沈四太太制止他们吃冰,他们却认定是“罪魁祸首”,把是非、善恶全颠倒了。

努力做个“明白家长”

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有些父母,太“护犊子”。所谓“护犊子”,本意为老牛保护小牛犊子。比喻长辈保护晚辈,上级保护下属。现在,多指家长庇护自己的孩子,一般为贬义。

有的父母不大乐意听别人反映自己孩子的问题和毛病,更不愿意让别人管教自己的孩子。认为是“无中生有”,是“吹毛求疵”,是“故意找茬儿挑衅”,极个别糊涂的家长甚至骂人家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样,就是心胸太狭隘,太不明事理了,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好处。

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只有那些心地善良纯洁、朴实厚道、真正对孩子们好的人,才向家长反映孩子们的情况和问题。要不,人家何必要多管闲事,惹家长不高兴呢?

小孩子“少不更事”,不知好歹,可以理解;大人是成年人,要是连好歹都分不清楚,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所以,当家长听到别人反映自己孩子的问题或毛病,或管教自己孩子的时候,应当由衷地表示感谢,感谢人家的善意和诚意。不要拿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

这才是个“明白家长”。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