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养生药补应避开中药之毒

来源:网络

“恶补”即“猛补”。一般人使用的是它的引申义——疯狂地补救。然而,这个词用在中医里面,实在太普遍不过了。春夏秋冬,食补药补,人人都在进补,一不留神,却走进“恶补”的怪圈。且慢,你的胃不是塞补品的“锅炉”。

养生不是滥用药物,过度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健康了,养生的呼声非常高。客观地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过分讲究补品、保健品,对药补“痴心不改”,这反而成了个误区。

有的患者到我这里来,说他每天都特别不想吃饭。我于是问,“那你一天都吃了些什么呀?”我听到的答复无非就是他早上吃了什么药,中午吃了什么药,晚上吃了什么药,药名讲了一大堆,我顿时无语,胃里面装了那么多药,人还能吃饭吗?人靠的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可不是靠吃药长大的!

事实上,这些患者虚弱的体质并没有因为如此“进补”而好转。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应以非药物为主。而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才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药物,调理体内阴阳气血,这才叫药补。中药进补养生,重在补虚。

中药的“三分毒”在哪里

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在西药来说,是指它的化学成分对某些组织器官的结构或功能造成损害。比如说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轻则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重则有胃肠道溃疡、皮肤过敏、肝肾损害等。这些西药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说明书会很明确地告诉你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而中药由于受产地、气候、土壤、炮制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药性会有差别。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书列举它所有的毒副作用。中药这个“毒”,更倾向于指它带有的强烈偏性。中医是从这方面把握它们的药物属性。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的,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病理状态),都可以用做药物。如麻黄性辛温,可用来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又如大黄,性寒味苦,中医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按此分类原则,生姜、大枣、川椒这些食物中的作料也包括在内。相对而言,食物比如小麦、稻米等,就为平性(属性比较温和)。

药补也忌偏——避开中药之“毒”

中药用对的时候,它可以用它的偏性纠正你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

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人参是不是好药?是!但要看给谁用。人参有很强的补虚养气作用,血虚者也适用。但如果给了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吃,十有八九会流鼻血。一般地讲,补阴药药性甘寒,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药性温燥,常用则伤阴助火;补气药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气药多壅滞,多用会是腹胀纳呆,这些都是滥用药物当作保健品的恶果。所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这是一个辩证的用药之道。

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中医补益的名方中,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

当然,现代人滥用的不只是中药,西药也有。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也影响了人们的寿命。我认为它也属于一种“养生障碍”。在养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药物,用药之前,多看说明书或中药参考书,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等。

合理药补,先问脾胃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药罐子”病人,虚不受补,正是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功能出了问题。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在那个没有输液打点滴的年代,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被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

所以,对待这些人,用药当以健脾“打头阵”,然后再在健脾治疗中,添加补虚扶正的药物,只有这样,才不会走进“恶补”的怪圈。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