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冬季怎么出汗最养人

来源:网络

虽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出汗的好处,但同样是出汗,有些人出了会危害健康,有些人出的却是“养生汗”。

从汗液看健康你会吗?

人体除嘴唇等极少数部位没有汗腺外,全身有200~250万个汗腺,将其连接起来长达20~30公里。热汗由胸、颈、背等处排出,冷汗则由手心、脚心、腋下排出。人体这些部位汗腺发达,平均每平方厘米有400~600个汗毛孔。据实验测定,每出1公斤汗,可降低体温15℃左右。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分,在1公斤汗水内含有1.53克盐,因而汗水是咸的。出汗过多的人,体内不仅水分丢失,盐分也随之减少。人们在出汗多的情况下,不要光喝白水,还要在饮水中加适量的盐,或多吃稍带咸味的食物,以满足人体对水和盐的需要,达到“收支平衡”。

研究表明,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的强弱与体内细胞中热应激蛋白的多少有关。经常坚持运动的人,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显着增多,对热的耐受力增强,可抵挡高温热浪的侵袭。而喜欢享受空调的人,体内的热应激蛋白合成减少,对高温的耐受力下降,一旦离开空调来到外界热浪滚滚的环境中,便难以适应。汗腺这一“空调装置”也会因长时间不用而启动不灵,汗出不来,热量散发不出去,极易发生中暑。

链接:正常人每天约排出500~1000毫升的汗液,夏季可达1500~2000毫升。如果汗腺停止排汗或出汗过多,均是不正常的现象。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品,与鼻涕、眼泪、口水和唾液共称为五液。此外,汗亦被称为心液《素问宣明五气》,而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烈日炎炎下被晒得汗流浃背、桑拿室里大汗淋漓、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到底哪种出汗方式才正确?

现代人出汗太被动

出汗有两种方式:主动出汗和被动出汗。下班等公交车时,被太阳晒得衣服都湿透了;被工作压力所困扰,烦躁焦虑,急得额头微微渗出汗珠;和朋友一起蒸桑拿,在闷热的环境中汗如雨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教授朱学骏表示,这些出汗方式大都非常被动。总体来说,因为天气、环境或心理压力造成的出汗称为被动出汗,只有因运动而产生的排汗才是主动出汗。调查显示,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能经常运动的人,比例只占到28.2%。这说明,现代人的主要出汗方式都是被动出汗。

中医上也有动汗和静汗之分。养生保健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傅杰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额头面部出汗过多,是积滞、内热壅盛的表现,容易烦躁、口苦、尿黄;前心后背出汗,是心气虚,容易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恍惚健忘。此外,还有些出汗方式,属于疾病来临前的征兆,比如有些老人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时一定要小心中风。

汗液的气味和颜色也有大讲究。汗味如果发腥,可能和热证或湿热证有关,一般属肝热。若发现汗液有颜色,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用碘化物出的汗呈淡红色。

中西医看汗辨疾病

1.汗量

●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他们多半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

●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温和静态情况下,仍大量出汗。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若多汗兼头晕乏力,以及感到饥饿,可能是血糖过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药物后,亦会产生多汗反映。若汗出如珠,冷汗不止,须加注意,这是气散虚极的表现,中医学上称为“绝汗”,是病危的表现。

2.出汗时间

● 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非因劳动、穿厚衣或高温而汗自出。中医认为这是气虚、阳虚的表现,身体因失却固摄力而不自觉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气短、怕冷。

● 盗汗:指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汗量甚多,可令衣服湿透。醒后则没有出汗。盗汗多阴虚所致,若伴有低热、两颧潮红、手心发热,口干等症状,可能是肺病的征兆,如结核等。

3.出汗部位

● 头汗:以头面部出汗为多,是肝胃有热及气虚所致。若兼有四肢发冷、气短,多为阳气虚。如果突然出现一侧额头出汗,多是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可能患有动脉瘤。

● 手足汗:心情紧张时会手脚出汗,若非此因而经常两手潮湿和冰冷,多因脾胃湿热,气虚、肾虚所致。

4.汗的颜色

一般人的汗是无色的,也可以略带淡黄色,这是正常人的汗色。患有不同疾病的人,汗色会因病而异,其恰如症状的指示剂。人若服用了氯化钾后,汗液会呈红色。吃蛋黄、胡萝卜过量,汗液会呈深黄色。

链接:一吃饭就出汗

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饮食性多汗症”。主要表现在每次进食尤其是在进热食或刺激性食物时,大量的出汗。一般多局限于口唇、前额、面颊、鼻部、颏下等部位,严重者胸部及背部也可大量出汗。

进食停止后,出汗现象则渐次减少至停止。饮食性多汗症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数自幼年开始发病,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失调,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汗腺分泌纤维过度兴奋所致。继发性者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如周围神经受损伤等。以上症状一般不需治疗,也无有效疗法。病情严重者可行副交感神经阻断手术。

多汗可能是疾病先兆

低血糖: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大量出冷汗。

甲亢:即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其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但此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主动出汗才养生

同样是出汗,天气炎热时,被动出汗照样能让人大汗淋漓,为什么就不如主动出汗好呢?专家解释,不管是因为炎热而出的汗,还是桑拿蒸出来的汗,都只是在人体浅表层出汗,而运动才是真正的深表层出汗,也就是让人从里向外出汗。这种汗是人体进行的自我调节,出汗后不仅让人感觉很舒服,还能起到以下8大作用。

排出毒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教授表示,主动出汗能加快人体的体液循环和代谢过程,将体内堆积的乳酸、尿素、氨等毒素排出,还能保障鼻子、皮肤、肺脏、大肠这一系统畅通。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一种由于血管内径变窄、变硬,单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现的一种现象,运动出汗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壁弹性,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促进消化。不出汗、气血运行慢了会影响消化,导致人吃不香;神经活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导致人晚上睡不香。

防骨质疏松。不少人以为出汗会导致体内钙质随汗液流失,对此,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亚同指出,只有水溶性的维生素才会随汗液流失,钙虽然溶于水,但溶解度很低,不太会随着汗液排出。相反,出动汗有利于钙质的有效保留,防止骨质疏松。

增强记忆。美国针对2万中学生进行的一项长期教育实验表明,主动运动流汗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记忆力、专注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护肤美容。总不出汗的人,皮肤代谢缓慢,一些废弃物难以排出。出汗可以清洁毛孔,达到美容护肤的功效。

减肥。当人体运动并达到一定强度时,脂肪便会燃烧转化成热量,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让男人更有魅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男性流汗的气味能使女性心情愉快并感到精神放松。

学会出汗最重要

长期使用空调、缺乏运动,让现代人的毛孔变得越来越迟钝。对于不爱出汗或没有时间运动的人来说,怎样才能多出主动汗呢?专家们建议,在生活中,不妨试试以下几招:

运动前喝热水、热粥。运动前喝杯热水或热粥,让毛孔进入蓄势待发、将开未开的状态,再锻炼一段时间,就能让毛孔全部打开,汗出透了,一通百通。但运动后一定不要马上吹空调、风扇或洗凉水澡,要耐心等汗消退。

巧用生姜促汗出。傅杰英说,生姜在夏季是个好东西,既散湿暖脾胃,又走表开汗孔。不得不在空调环境上班的人,可以坚持喝点生姜水,比如茶叶加生姜片泡水、生姜红枣水等,促进排汗。

从膝盖开始自我发热。长期在写字楼上班的人,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等来增加排汗。每天上班后将一个暖宝宝贴在膝盖上,让人体自发生热,深入到皮肤深处。回家后用热水泡脚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静止一小时。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每天定时关掉空调,静静地坐一个小时,培养身体主动出汗的能力。

晒15分钟太阳。夏日阳光是人体主动出汗最佳的动力,每天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晒15分钟左右太阳,并做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能使身体能量逐渐被激活。

沈雁英最后提醒,除了患有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的人群外,大多数人都适合依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主动出汗。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出汗,户外活动不要让自己过于疲乏劳累。出汗后切忌喝冰镇饮料,要适当补充常温下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摄入。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