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必知常识 细数塑化剂对人体5危害

来源:网络

随着对塑化剂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塑化剂无处不在,而塑化剂的危害越来越让人心惊肉跳。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塑化剂的来源以及存在的产品,并带大家了解其危害。

台湾食品业的塑化剂风暴还在岛内持续扩大,遭难的食品已从最初的饮料扩散到面包、饼干、蛋糕等烘焙业。截至6月10日,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达到280家,950个食品中均受到塑化剂的污染。这一塑化剂风暴也卷入大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在内地四家企业中8种产品中已经查出塑化剂。针对此事件,中国卫生部立即行动,6月1日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塑化剂)列入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

part 1塑化剂祸起缘由

塑化剂,或称增塑剂,是一种乳白色、无味液体。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谢文缄向记者解释说,塑化剂主要用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也会添加在橡胶、粘合剂、纤维素、树脂等材料中,以增加材料的柔软性,特别能增加塑料产品的韧性、弹性,使其更耐用。

那么,这种化工助剂塑化剂怎么又和食品中的起云剂挂上钩的呢?起云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食品添加剂,可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还可改善食品口感,它一般由棕榈油、乳化剂等多种物质添加混合制成。

在台湾的塑化剂事件中,查出的食品中所有的“问题起云剂”几乎全部出自“昱伸香料公司”和“宾汉香料化学公司”。无良老板赖俊杰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在起云剂中非法添加塑化剂,这样一来,化工原料就摇身一变为“食品添加剂”。据台湾媒体报道,该公司生产的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已经长达30年。拿台湾媒体的话讲,“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么东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剂”。此事一出便引起台湾食品行业的“地震”。

part 2塑化剂对人体有何危害?

专家说,所有塑化剂都是化工产品,禁止添加进任何食物中。这是因为塑化剂对人体有毒。

专家说,动物试验发现,长期大量摄入塑化剂,会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出现男性女性化。可造成生殖和发育异常,并能引起肝肾损害。据台湾媒体报道,塑化剂不仅可能让男童生殖器变小、还让大男人的精子质量低下。国内一项针对塑料粒工厂男性劳工精液质量的调查发现,长期暴露在塑化剂DEHp工作环境中,有人精子活动力仅为正常的4成,这一有关DEHp对精子功能影响的研究,今年4月被刊载于知名期刊《生殖与不孕》上。

根据WHO的标准,人体对塑化剂的“每日可容忍摄取量”为每公斤0.025毫克。也就是说,如果以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为例,人体对塑化剂的每日可容忍摄取量为1.5毫克。

根据塑化剂的特性,可以说,“越是柔软的塑料产品,就越可能含有塑化剂”,而使用这些塑料包装,就会有微量增塑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但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量不应超出有关标准。专家说,在我国严格规定了塑化剂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的迁移量为1.5mg/kg。所有超过这个标准的包装均不合格。

part 3五大危险行为增加摄入塑化剂

到目前为止,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香水、口红、指甲油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等日用品;方便面、浓汤类食品;粉末清洁用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等。

一般来说,塑化剂析出的量在安全范围之内,但是一旦遭遇油脂、乙醚、乙醇(酒精),塑化剂就会有较高的析出量。因此,专家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学会采取一些更环保、更健康的方法,避免塑化剂对人体产生影响。

危险行为1:用带有pVC垫片的塑料瓶存放含油脂食品和饮料

在食品中能检测到塑化剂,常常就是与某些食品饮料瓶盖内部的软垫有关(防止饮料渗漏)。这个软垫,有的厂家用pVC+增塑剂的形式制成,这就造成增塑剂渗透到饮料当中,造成超标。

实验发现,pVC垫片尤其应避免与脂肪类食品接触,而且较薄的pVC垫片有较高的溶出量。我国有关食品标准明确规定,pVC瓶盖垫片是不能接触油脂类食品,不过,市面上仍然有相当多的含油脂类食品的生产企业在违规使用pVC瓶盖垫片。

危险行为2:不当使用塑料餐具

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盒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着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猪手……这些日常行为就有可能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让塑料容器变成“凶器”。

专家建议,平时尽可能少接触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比如,在家里盛装食物时选择瓷质或玻璃餐具等。

危险行为3:使用pVC保鲜膜包裹油脂食品

目前市场上的保鲜膜分为pE和pVC(稍厚)两类,pVC膜的价格要比pE膜的价格便宜,在超市和饭店被大量使用。

pVC的保鲜膜中因为含有增塑剂,遇高温或者油很容易互溶。所以它的使用是受限制的,最关键的三点是:“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加热”。

研究发现,若长期使用pVC保鲜膜贮藏大米,也可能出现保鲜膜内增塑剂的迁移。

危险行为4:使用劣质指甲油和香水

在劣质化妆品中,指甲油的塑化剂含量最高。塑化剂添加到高分子聚合物中以增强材料的柔韧性和拉伸性,而指甲油需要加大约5%的可塑剂,使成膜性更佳,并起到一定的乳化增稠的效果,看起来滑润有质感。塑化剂加到香水里可使香水留香时间较长。

专家说,在2007年版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之中,就将DEHp、BBp、DBp等6类塑化剂列为禁用成分,也就是说,化妆品禁止使用这几类塑化剂。

危险行为5:经常大量食用方便食品的调味油包

研究调查发现,在抽检的方便面和方便米线调味酱包中发现50%含有塑化剂。

据报道,根据国家标准塑化剂DBp和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分别不超过0.3毫克/千克和1.5毫克/千克。柳春红称,实验室采集样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经远远超过此标准。如果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标。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