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六“然”可养性情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六“然”可养性情

第二章:健心“八戒”益健康

第三章:学苏东坡:风景不转心境转

修身养性可比单纯的保养身体难得多,很多人都达不到遇事泰然自若的心境。那么如何养性情?

六“然”可养性情

幸福感带给身心的感受,如同春天的花香、夏日的繁茂、秋天的硕果、冬天风雪中温暖的家园,是生命力的依托,对健康长寿十分重要。而现实的幸福不仅需要基本物质条件,还需要每个人在修身养性中获得。明末着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六然”修身格言,对中老年人保持乐观豁达、安康幸福地度过每一天,不无裨益。

自处超然

对待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能采取超然达观的态度,不为外界得失谜失自己的善良淳朴的本性。王夫之所说的“自处超然”,重在“心处”,因为“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如果心总是忐忑不安,身体很难健康。自处超然能帮助人们远离矛盾纠纷,保持美好的精神状态。

处人蔼然

放宽人生境界,与人相处采取友善的态度,满身祥和之气,自然得享天年。自古以来爱和敬都是双方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有人总结了人与人要有“七互”的待人处世之道:互信、互敬、互爱、互帮、互慰、互让、互谅。处人蔼然有利于天地人和,有利于健康长寿。

无事澄然

心无妄念,精神宁静,善于享受闲逸的生活,从宁静中获得乐趣。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过去几十年,人生多少奋斗拼搏,多少恩恩怨怨,已如过眼烟云。迈进晚年犹如航船进入平静的港湾,应学会享受邪份宁静祥和,遇事从容圆缓。

有事斩然

遇事要多谋果断,而不要优柔寡断。因为矛盾的心念时间越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越大,对身心的损害就会越重。着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因此,要善于及时处理矛盾,尽快求得心理平衡。

得意淡然

当事业有成、硕果累累之时,切不可得意忘形,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这是一个人的美德和福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谦虚是藏在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失意坦然

纵有失意之时,也应胸怀坦荡,不让“失落”困扰,保持心情愉快充实。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同对待失意,是对人的一种考验。

老年朋友们,走过弯弯曲曲的山涧,闯荡过无数艰难险阻,见识过种种风云变幻,对意外之喜或突临烦恼,请保持长者的风度,从容坦然。

健心“八戒”益健康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学者用了40年的时间研究发现:在2l岁和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前死去。为此,有关专家提出了养生“八戒”,也许会对人们有所启示。

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 一言一行都提防,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戒妒

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戒卑

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别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越来越古怪。

戒傲

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戒躁

容易发脾气,脸红脖了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戒愁

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戒慎

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话,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戒悲

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学苏东坡:风景不转心境转

1082年的某一天,苏东坡途中遇雨,没带雨具。常人只有狼狈二字,雨点打在竹林里发出清响,不是不寒心的。好一个苏轼,就这样写下宋词中我的最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用“不听”,而用“莫听”

不听,那种坚决,就要运用意志力,跟雨声抗衡。莫听,是你可选择听,但声音也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决定听得到,听不到。着一“莫”字,境界就从容自主起来。

“何妨吟啸”,那何妨也是一种优游,反正落汤鸡的现实无法改变,倒不如吟起当时的流行曲。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让它自然存在吧。

苏老当时只拿着竹拐杖,穿《倩女幽魂》内那种草鞋,从头到脚尽湿,没有骑马。但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从负面自嘲发掘出乐趣,雨中持杖穿轻便草鞋,比骑马还轻便。

雨停了,金句来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境界较低的是,好了,雨停了,身干了,雨后自有晴天,做人无须在逆境中头发乱了。苏东坡却更通透无碍,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凭心境自乐,于是,晴也不是晴天,万法无常之变已与他心境无关。

我常常想,万一时运低见鬼,也会学苏老,心里无鬼,于是,看不见。看不见,然后转身走开,吟啸:“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七个字的境界,值得我们在无常变化的处境中用来做口头禅。

结语:平和的心境不仅仅能让我们遇沉着、在患难中保持乐观的心情,它更能帮我们的健康锦上添花!(文章原载于《健康指南》,刊号:2012.02,作者:黄根柱;《养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3,作者:王志明、林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