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养生常识 碱性食品可以抗癌吗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碱性食品真的可以抗癌吗?

第二章:喝酒时少吃熏腊味食品

第三章:为什么要封杀反式脂肪酸

人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尤其是要记得预防疾病的出现,人们需要在日常行为及饮食上注意预防癌症。那么,碱性食品可以预防癌症吗?日常预防癌症的措施有哪些?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盘点你所不知道的养生常识吧。

碱性食品真的可以抗癌吗?

专家称“酸碱体质”是伪科学 食物不能改变体液的酸碱性

一种声称“酸性体质”是诸病之源,要想健康就吃“碱性食品”的“酸碱平衡”保健说,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竞相购买所谓的“平衡食品”。那么——

现在,养生类科普图书中充斥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谷类、肉类、鱼和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而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这种理论靠谱吗?

“酸性体质”概念站不住脚

在2008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按照“酸碱平衡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表示:“酸性体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酸性体质”重要理论之一: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一旦偏酸,便会导致各种疾病,小到身疲力乏,大至癌症。也就是说,但凡疾病,在酸性体质论者看来,皆因体液偏酸。“实际上,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应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出现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而如果高于7.45,亦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起心脏问题。但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如不能及时诊治,都有生命危险”。

在医学临床中,很多酸中毒情况表明,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生病或服用了某些药物,才出现酸中毒的现象。就曾有医学报导称有淋巴瘤患者发生严重的乳酸中毒并发症。因此,“酸性体质”并不是诱发肿瘤的“恶因”,而是因为肿瘤的生长致使微环境变酸,或者引发了罕见的酸中毒并发症。

食物不能改变体液的酸碱性

人体有多种液体,如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可以统一用pH值来衡量。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数值,一般在0—14之间,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一般来讲,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

中国农业大学范志红教授指出,食物在化学上也有酸碱之分。我们平时吃的肉类、蛋类、海鲜等富含蛋白质的荤食,还有大米、土豆、酒、甜食等含有淀粉和糖的食物,这些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都产生酸性代谢物,因此被列为酸性食物。蔬菜和水果这些植物性食物则在体内分解后生成碱性物质,所以属于碱性食物。

“虽然营养学有研究表明,如日常摄入大量酸性食物,酸性代谢物增多,会影响到人体的酸碱平衡。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不会因为某天多吃了一斤肉就轻易变酸的,它有着很强大的调节系统,从消化到排泄,再到呼吸系统都会层层把关、配合,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使体液处于一个很精确的弱碱性范围。因而,通过食物来改变它的酸碱性,是很一厢情愿的想法。”云无心介绍道。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认为,人的体质根本没有酸性、碱性的说法,食物不能调节人体的酸碱度。“什么食物都要吃,无论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都不可少。吃过多动物性食物容易引起慢性病是因为营养不平衡,不是酸碱性的问题。”

谨防商家忽悠碱性保健品

如今,“食物酸碱平衡”一说被炒得火热。到网上搜索,连头疼脑热、脸上长痘等小病痛都被“捆绑”到了“酸性体质”的症状之列。甚至还会看到“据统计,国内70%的人都是酸性体质”等的惊人数据。于是,铺天盖地的“碱性保健品”(包括碱片、碱粉、碱性水等)就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在商家的忽悠下,人们纷纷购买,恨不得立即中和体内的酸,将自己打造成健康的“碱性体质”。而殊不知,自己已经误入了商家布置的圈套。

这些“新型保健食品”的外包装上很难找到“国食健字”号,也就是说,它们并不属于保健食品。北京市中医疑难病研究协会副秘书长张涛表示:“人们应正确认识这些非保健品,在面对营销舆论的时候,应擦亮双眼,批判地看待,切忌盲目购买食用。”

喝酒时少吃熏腊味食品

大量饮酒或空腹饮酒都有损健康,尤其饮酒的时佐菜选择不当更会“火上加油”。因此选择好饮酒的佐菜,不仅可以增加营养,又可饱口福,还可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那么应该如何科学的选择饮酒的佐菜呢?

首先不要多吃咸鱼、香肠、腊肉等熏腊味下酒菜,因为此类熏腊食品不仅含盐高,还有大量色素与亚硝酸盐,这些有害物不仅伤肝,而且会伤害口腔与食道黏膜,甚至诱发癌症。

其次,应选择富含糖类的菜肴。酒精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糖对肝脏及血液循环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下酒菜宜选择糖醋三丝、拔丝山药、拔丝苹果、糖醋鱼以及糖醋里脊,糖醋花生米等。

第三,多选择富含无机盐类的菜肴。 酒精有利尿作用,大量饮酒与频繁排尿可出现钾、钠、镁等无机盐的丢失,而表现出酸中毒、酒精中毒等症状。若能吃些海带、香菇、香蕉等,既可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又可防止酒精中毒。

中午喝蜂蜜健脑抗疲劳

蜂蜜营养丰富,人们都知道早晚喝蜂蜜有好处,其实中午喝蜂蜜也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人们从早餐中得到的热量已经消耗殆尽;而中午不仅是人体一天中消耗热量最多的时候,还是大脑活动最活跃,也是感到最疲劳的时期。

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能很快被身体吸收和利用,迅速改善血液营养状况;蜂蜜在人体内产生的热量相当于牛奶的15倍;维生素B含量与鸡蛋相等;蜂蜜富含丰 富的矿物质,如有益身心的钾,起镇静作用的镁,强筋健骨的钙,增补血液的铁、铜,健脑的磷等。中午喝蜂蜜,最能补充大脑营养,解除疲劳。

需要注意的是,喝蜂蜜要适量,以免导致糖摄入过多,以每日10~20克为宜。糖尿病患者服用蜂蜜要遵医嘱。肠胃不好的人最好用30℃的温水冲服。

为什么要封杀反式脂肪酸

何谓“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在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少,可以说,它是一种人造产品。在加热情况下,通过金属离子(铜、镍)催化,将植物油中不饱和键打开,加入氢元素。在氢化过程中,脂肪酸分子发生重新排列,产生与氢化前分子结构非常相似的“反式脂肪酸”。

为什么要用反式脂肪酸加工食品?

将天然的植物油人为改造成为“反式脂肪酸”,其目的是使油脂不易氧化酸败。用反式脂肪酸加工的食品,不仅风味外观改善,还获得更长的“货架寿命”(即保质期)。因此具有较大的商业利益。

哪些食品中含有较多的反式脂肪酸?

奶油糕点、巧克力派、咖啡伴侣、起酥点心、方便食品等均含有相当数量的反式脂肪酸。有统计显示,各类油脂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为:人造奶油7.1%-31.9%,起酥油10.3%-38.4%,奶油面包9.3%,奶酪5.7%,油炸土豆片0.8%-19.5%,人造黄油4.1%。

反式脂肪酸有什么危害?

反式脂肪酸可对人体产生广泛的危,包括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坏的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好的胆固醇),反式脂肪酸在这方面的作用与动物油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酸极为相似。此外,反式脂肪酸还可以增加血小板凝聚、增高α脂蛋白、增加体重、增高胆固醇转移蛋白(CTp)、导致精子形态异常等。这些损害最终可增加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变态性鼻炎、部分恶性肿瘤、痴呆症等的发生率增高。

应特别禁食反式脂肪酸的群体及原因

孕妇和乳母。因为反式脂肪酸可损害胎儿及婴儿大脑发育;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因为反式脂肪酸损害神经组织及其机能;心脏病患者。因为反式脂肪酸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患;儿童和青少年。因为反式脂肪酸损害大脑发育,易导致行为障碍;老年人。因为反式脂肪酸导致大脑机能衰退加速,可导致痴呆症;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者。因为反式脂肪酸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或加重糖尿病。

如何识别并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

购买食品(特别是各种有质量食品)时,应注意看清标签说明,凡标有“人造脂肪、人工黄油、人造奶油、人造植物黄油、食用氢化油(注:凡有“氢化”字样者均为反式脂肪酸)、起酥油、植物脂末”等均为反式脂肪酸。标有“精制”“精炼”字样的油脂也大多为反式脂肪酸。

对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奶油糕点、巧克力派、咖啡伴侣、起酥点心、方便食品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国际组织及部分国家对反式脂肪酸的规定与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WHO/FAO)于2003年建议:为增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应尽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建议其最大摄入量在总能量的1%以下。

美国:从2006年开始,在加工食品中强制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建议其最大摄入量在总能量的1%以下。加拿大:从2005年底开始,规定在食品的营养标签中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植物油和人造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须低于总脂肪量的2%;其他食品中须低于5%。丹麦:从2004年起规定,所有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的含有率限制在总脂肪量的2%以下。德国:因为证实了人造奶油和肠道炎性疾病的关系,因此限制人造奶油的使用。韩国:从2007年起,强制在食品标签上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日本:提醒消费者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关于反式脂肪酸的国家标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关规定和建议将在不远的将来出台。

总结:也许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什么是反式脂肪,也不太了解方式脂肪的危害。那么,你就要好好的学习下小编盘点的这篇文章了,预防癌症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文章原载于《饮食与健康》、《新华每日电讯》,刊号:2012年3月号,作者:李惠明、于康,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