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4“得”养生法 远离死亡追逐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4“得”养生法 帮你远离死亡追逐

第二章:五气养生寿而康

第三章:养生先养神

很多人一边在追求养生,一边却又要不断的折腾自己;一边吃着养生进补的食物,一边又要熬夜工作,这样下去怎么可能会有好身体呢?下面小编就教你4“得”养生养性法,让你可以远离死亡追逐!

4“得”养生法 帮你远离死亡追逐

为了养生保健,健康长寿,有十二个字,老人们要做到做好,那秒是要“拿得起,想的开,放得下,忘得快”,即对责任义务——拿得起;对世间万物——想得开;对功名利禄——放得下;对烦心锁事——忘得快。

拿得起

拿得起是一种直面人生和挑战困难的积极态度,是一种承担。巴金生前有一句名言:“人活着,要有益于社会,多付出,少索取。”人活在世上,不能像猪一样光吃不做,总要干点事,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既做事,就要“实见得是时,便要斩钉截铁,脱然爽洁,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带水,靠壁倚墙”(《呻吟语》)。人到老年,身退心不休,继续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好事、善事,献出自己的善心、爱心,实为养生之妙道。欧洲人有一句妙语:“没有任何一个长寿者是懒汉,懒可以把人懒垮,信不信由你。”美国有一位叫雷莉丝的儿科医生,她退休后在91岁高龄时又开了诊所,每天仍然忙碌着。为什么要放弃安逸、享福的生活,而要选择忙碌?她说:“只要有工作,我就感到其乐无穷。”要想老有所乐,就得老有所事,有事可干,有事可玩,才能充实生活,让精神有所寄托,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幸福美满。

想得开

111岁文坛寿星苏局仙说:“不为小事而生气,万事都要想得开。”105岁寿星陈椿老人有这样一句话:“一件事情,如果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一定要活好。”事实证明。平时心境好、“会想”“想得开”的人更能健康长寿。怎样才能想得开呢?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遇事多看“积极面”。对任何事情都多从好的、积极的、乐观的方面去看,生活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才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一个人遇事总往“坏处”想,人生之路就会越想越窄,甚至会感到无法活下去。二是凡事不钻牛角尖。着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在92岁时所作的《宽心谣》中说:“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爱钻牛角尖,遇事固于自恃,行于孤陋,惯于抬杠,过于偏激,死抠谬理,坚持成见,不仅直接侵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生活带来阴影,还会影响社会交往。

放得下

一位心理学家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佛说:“放下是福。”人生要放下的赘累有许多,主要是四种:一是“财”。有的人是见钱眼开,不择手段地敛财,总认为“越多越好”,结果“东窗事发”,身陷囹圄,甚至小命完蛋。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学学诗仙李白的胸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见财手不乱伸放得下,人生随处可潇洒。二是“名”。有些人平时争强好胜,患得患失,爱名如命。尽管满腹经纶,却累死在“名”下。人要学会淡泊名利,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三是“情”。人间说不清道不白的莫过于一个“情”字。一些人移“情”别恋,为“情”而贪污受贿,为“情”而理智失控,陷入情感纠葛,终日苦不堪言,甚至不惜雇凶杀人,身败名裂。若能放得下“妄情”,用“情”专一,就会幸福常在。四是“愁”。有的人愁病愁灾,愁这愁那,什么都想不开、放不下。其实细思量,愁有什么用,只有顺其自然,泰然处之,才是上策。

忘得快

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遇到不顺心、对自己身心健康无益的人和事,能够学会遗忘。放下思想的包袱,把心放宽,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健康长寿的“仙丹妙药”。忘掉年龄,永葆青春活力;忘掉忧愁,心平气和;忘掉怨恨,宽容对事对人;忘掉悔恨,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忘掉疾病,减轻精神压力;忘掉气愤,想得开忘得快;忘掉悲痛,尽快从中解脱出来;忘掉名利,知足常乐,做个乐天派。如此,才能增强免疫力,安享生命的乐趣.身心共健,幸福长寿。

五气养生寿而康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为生命之本。管子《内业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这说明,精气不仅与人的生命起源有关,更是维持人体稳定平衡、正常生理活动的源泉。因此,以气养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一环。

以气养生包括:

一是摄神养气

培养浩然之气,排除声色犬马等欲望,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提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病安从来?”

二是安静通气

每天白天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三是平和心气

中医认为,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四是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五是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养生先养神

不患失

每个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能力的大小,以及社会的需要,人事的变迁,人的一生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个人的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养神十分有益。

寻寄托

《寿亲养老新书》说:“凡人平生为性,各有所嗜之事,见即喜之。”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亦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提出发展兴趣爱好是消除孤僻郁闷的好办法。有好琴棋者,有好书画者,有好古玩者,有好花木者,各经嗜好寻求自得其乐。充实的业余生活,精神有了寄托,能“乐以忘忧”,修身养性,全神延寿。闲暇之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那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绿树修竹、芳草异香、虫吟鸟鸣……使人顿感心爽神怡。良好的心理影响生理,机体各种生命节律与自然相和谐,无形中提高了生命质量、生命的活力,对养神增寿颇为有益。

重养性

古代医家及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养性,是指加强道德修养。晋代养生家葛洪云:“若德行不修,介长年累月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人们只要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光明磊落,慈悲为怀,不生妒心,与人为善,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即可内外不为邪所伤而无病。《内经》也提倡“恬淡虚无”、“清心寡欲”。是说要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地清纯如镜。要求人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勿让杂念利欲劳心费神。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没有过多的贪求,才能减少“妄求”,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以此而康泰延年。

结语:养生不仅要养身还要养心,心态好心情才能开朗,心情好身体自己也就不会容易受到疾病的摧残!(文章原载于《益寿宝典》,刊号:2012.04,作者:王延群;《益寿文摘》,刊号:2012.03,作者:韩德承、辛炎,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