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食品有效期详解

来源:网络

目录:

第一章:食品有效期详解

第二章:解读包装潜台词

第三章:速冻 食品与细菌的暗战

对于食品的有效期很多人只是粗略的了解了有包装的食品的保值品。对于一些没有包装或者是同种食品在不同的状态下保质期也是不同的。

食品有效期详解

食品的保质期是指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质量保证期限。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就百分之百安全,因为食品变质与否还与包装储存条件有关,而且即使是同类产品,加工、包装和储存条件不同,保质期也会相差很远。下面就人们常食用的12种食品的保质期介绍如下,供消费者选购时参考。

肉食

2天-1周。鱼、牛肉、猪肉和禽肉等新鲜肉食,冷藏时间不要超过两天。肉买回家后,如果不冷冻保存就应尽快煮熟。熟肉冷藏时间稍长些,但最好在一周内吃完。

蛋类

没有固定的保质期,3-5周一般都没有问题。但蛋类食品每过一个星期,质量就会下降一个级别,因此要尽快食用。

食用油

通常的保质期是18个月,这是以包装未开封为前提的。开封后的食用油的保质期会相应缩短,最好3个月内吃完。

调味品

3个月-1年。很多调味品可在冰箱中保质一年。番茄酱的保质期为8-12个月,沙拉酱可储存9个月。酱油开封后最好3个月用完。

米面

米面的保质期常温情况下6-12个月。如果在北方,只要不放在高温潮湿的地方,储存条件也正常,可以延长到24个月。

面包糕点

一般冬季7天,春秋季3-5天,夏季1-2天。因为含有水分,如果保存不当,面包糕点也许隔天就会发霉。一旦发霉,必须丢弃。

糖果

第一、四季度生产的为3个月;第二、三季度生产的为两个月,如果是南方梅雨季节生产的为1个月。

罐头类

鱼类、禽类罐头为24个月,水果、蔬菜罐头为15个月。罐头食品打开后,如果有酸味应立即扔掉。如果罐子鼓起,就表示已经变质了。

饮料

果汁汽水、可乐汽水等玻璃瓶装的保质期为3个月,罐装的为6个月。易拉罐、玻璃瓶装果汁、蔬菜汁饮料为6个月。

酒类

11-12度熟啤酒保质期为两个月,10.5度熟啤酒为50天。红葡萄酒在阴暗凉爽处可储存几十年,但是一旦开启,最好放入冰箱储存。

冷冻食品

1个月-1年。冷冻食品并非可无限期保质。冰激凌和雪糕保质期为1个月。全鸡冷冻,保质期可达1年。冷冻蔬菜和冷冻面包保质期为3个月,鸡胸和鸡翅等可冷冻保存9个月。

饼干

镀锡铁罐包装的为3个月,塑料袋装的为两个月,散装的为期1个月。

解读包装潜台词

“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富含维生素c”……食品包装上的这些宣传语对普通消费者颇具“诱惑力”。打着健康旗号的产品真的就“名副其实”吗?带着疑问,我们请教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专家对这些广告中、包装上诱人的说辞一一进行解析,教我们看懂其中的潜台词。

“不含防腐剂”不一定就“纯天然”

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香精、色素、发色剂、增鲜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也就是说,不含防腐剂,并不能保证它是“纯天然”状态。

很多食品天然就是不用防腐剂的,比如罐头和一些含盐、糖极高的食品,还有一些极干的食品如方便面、挂面等。因为罐头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同时又密封起来,让外面的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

没有水细菌没法繁殖,大量的盐和糖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盐的健康危害,要比百分之零点几的防腐剂厉害得多。比如说,一些酱油、酱、咸菜等宣称不含有防腐剂,通常都是那种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所以,“本品无防腐剂”不应当成为消费者优先购买某种产品的主要理由。

“不含人工色素”其实还有天然色素

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并不是食品本来的颜色。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材料当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含有一些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物,红曲色素,或者胭脂虫红、紫胶红、叶绿素铜钠等来源于天然食物的色素。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天然色素比较令人放心,但在提取过程中,也不排除含有微量的有机溶剂残留。只要合乎相关产品标准,本来是不必介意的。但问题在于,产品的浓重颜色是色素带来,也就意味着其中的原料并不那么“纯天然”。

比如说,商场中常见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像。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之后才发现,它含原果汁只有差不多20%。也就是说,其中80%的内容,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混合而成。尽管用的是天然色素,但客观上的结果,是误导消费者,让人们以为它比100%的果汁还要浓厚。

“不含蔗糖”未必能控制血糖

这种说法常常见于糊粉类产品、饼干、点心之类。它们的包装上写着“不含蔗糖”,也就是说,不含我们日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以及肥胖者,都容易受到这种表白的吸引。其实,这可真是一大陷阱。

这些人追求无蔗糖产品的动机,是为了控制血糖。然而,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远不仅是蔗糖这种东西。精制淀粉的血糖上升速度已经足够快,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糊精、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个个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配料。

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产品营养素含量更高。如果不加蔗糖,体积用什么来填充?无非是淀粉、糊精、油脂之类,也未见得对身体更好。比如说,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来自于淀粉的配料,都属于营养价值为零的东西,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

“不含味精”易含人工增鲜成分

西方的产品比较喜欢做这种声称,似乎味精是洪水猛兽。不过,的确有少数人对味精中的谷氨酸钠比较敏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于是就有很多所谓不含味精的产品应运而生。然而,很多专家提示,不含有味精,不等于不含有谷氨酸钠这种成分,更不等于不含有人工增鲜成分。

这是因为,现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增鲜剂品种太繁多了。除了味精,还有核苷酸钠、有机酸钠、复配的鸡精、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等。各种鲜味的水解物、提取物当中都含有相当多的谷氨酸钠,其实和味精也差不了太多。那些怕味精的人,需要控制食物含钠量的人,都要仔细看看清楚。

“含有水果营养”不一定是新鲜水果

这种说法常见于饮料和零食的包装上。这种宣传意味着里面多少加了点水果或果汁。但是加了多少呢?这可就搞不清了。除非你瞪大眼睛仔细地看看包装侧面的那些小字说明,最后,没准发现“原果汁含量≥2.5%”,也就是说,这点果汁实在可以忽略不计了。

含有水果营养,也不一定是新鲜的水果了。有些产品中放了一小块水果,但是这水果经过高温灭菌,或者本来就是罐头水果,已经不能和新鲜水果的营养价值相媲美。喜欢那种产品,无非是喜欢其中的水果香精和糖而已。

“含有两种食品的营养”事实上营养价值不高

这类说法常见于乳饮料和豆浆饮料当中。产品里既有水果原料,也有牛奶原料,然后告诉你说,水果营养不够,牛奶营养也不够,只有喝它这个产品才够。很多人信以为真,放弃了纯牛奶和鲜水果,让孩子改喝这些饮料。

其实呢?这是被广告创意人员牵着鼻子走的典型思维悲剧。聪明的消费者倒是不妨反过来想想,事实是这个样子的:论牛奶营养,它不如纯牛奶;论水果营养,它又不如纯果汁。甚至,它连50%牛奶加50%水果的营养价值都没有。里面又有增稠剂,又有糖,又有香精……无非是用这些东西来吸引消费者的口味,让那些对牛奶口味不满意、对甜饮料无限热爱的人们能名正言顺地喝甜味的“奶”。

“高膳食纤维”有纤维油脂也会更高

这种说法常见于饼干和甜点。现代人大多严重缺乏膳食纤维,连推荐数量的一半也吃不到,所以增加一些纤维供应,的确是件大好事。所以很多热爱健康的人都会被这样的词汇所吸引。甚至有的产品干脆宣称,“纤维含量10%”,更让消费者动心。这些纤维的确存在,只是都被油脂饱和了。

因为粮食、豆类中主要含的都是不溶性纤维,它们的天性是“粗糙”。那些嗓子眼细的人,习惯于精白细软的人,受不了这种粗糙的感觉。3%的纤维已经能带来扎嗓子的感觉,何况是10%呢?可是这些号称高纤的产品为什么还那样口感出众,粗而不糙呢?无非是油脂在里面“润滑”的效果。

纤维的特点是吸油之后就变软。纸就是纤维素制成的产品。把餐巾纸撕下一小块,用油浸透,手感是不是马上就柔软了很多?撕碎了咽下去都不难。所以,纤维越高的产品,通常含脂肪的量也越高。而且,因为饱和脂肪软化纤维的作用更出色,通常都会用含大量饱和脂肪的氢化植物油或者黄油、猪油、牛油等动物油来打理这些产品,这哪里还有健康价值呢。

“含有维生素C”不如喝白水加药片健康

维生素是好东西,特别是人们认知度最高的维生素C,因为被商家赋予了“美容养颜”的功效,差不多是最吸引女性眼球的一个营养词汇了。在饮料当中,只要宣称添加维生素C,就会让女性趋之若鹜。

其实呢,含有维生素C并没什么稀罕,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如果只说有维生素,却不说加了多少,基本上不用指望它,因为它没打算为其中的含量负责。再说,水果里除了维生素C还有很多保健成分和营养成分,一些饮料里除了维生素C什么好东西都没有,喝它和吃一粒维生素C小药片再喝杯白开水没多大区别,而且饮料里面还加了好多的糖和香精,维生素C还可能降解氧化,其实还不如喝白水加药片健康。

“不含胆固醇”

植物油都不含胆固醇

凡是植物油都不含胆固醇,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之处。说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话,是有意无意地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暗示其他油脂产品可能会含有胆固醇。

不含胆固醇,并不代表这种油对血脂一定有什么特殊好处,更不意味着吃这种油不会让人长胖。比如说,棕榈油不含胆固醇,但它的饱和程度比猪油还要高。含有胆固醇,也不一定就对健康不好,比如鱼油、鱼肝油里就含有胆固醇。无论含不含胆固醇,少吃点油,别吃那些加热很多次的油,才是最要紧的。

速冻 食品与细菌的暗战

速冻—细菌暂入冬眠状态

所谓速冻,顾名思义,就是迅速地冷冻。通过降低温度和水活度抑制各种化学反应,延缓食物的变质。速冻过程涉及到水分子结晶的过程,简而言之,降温的速度越慢,水分子形成的冰晶就越大。所以迅速降温的目的就是让水形成的冰晶尽可能的小,以尽可能不破坏食品微观结构的完整性。实际上,如果降温速度足够快(比如利用液氮迅速降温到零下135摄氏度以下),水会以一种高粘度液体的状态存在而完全不会出现冰晶。不过这一技术通常只用在冷冻精子卵子等“精华”资源上,不大可能应用到食品上,一来食品体积过大导致无法迅速降低中心温度;二来如此迅速的降温成本太高。

那么食品加工中的“速冻”有多迅速,温度又有多低呢?通常的要求是在30分钟内把食品中心的温度降低到零下5摄氏度左右,然后放在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由于这样速冻出的冰晶直径小于100微米,而这个尺寸正好与大多数动物细胞的直径(10-100微米)相当,所以冰晶会破坏食品中细胞膜的结构。这也是为什么速冻食品口感不如新鲜食品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些冰晶却难以伤及体积更小的细菌(直径约0.5-5微米),也就是说这样的温度根本冻死不了细菌,它们只不过是由于温度和水活度的降低,暂时进入冬眠状态而已。

解冻—细菌班的春天

除了冰淇淋等少数冷饮,大多数食品我们还是需要解冻、重新加热、甚至高温烹饪才能食用。于是在解冻过程中会发生两个重要的变化:一个是温度的升高,一个是水活度的升高。

当一坨零下18摄氏度的带鱼升温到室温,随着温度和水活度的升高,各种可以导致食物变质的化学反应都逐渐加速,本来处于冬眠状态的细菌也像迎来了春天一样,纷纷苏醒。你猜细菌们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情景?由于冷冻过程中细胞膜被冰晶破坏,解冻后细胞液都流了出来。对于细菌来说,那无异于一个快要饿晕的人突然看到喷香诱人的水煮肉片和泛着油光的烤鸡腿。而且古人说过,饱暖思淫欲啊,这话对细菌也不例外,更可怕的是,细菌的繁殖可是呈指数增长的。常温下只要短短几个小时,就可能让这坨带鱼中细菌的数量翻好几倍。

这时候如果赶快把它做成红烧带鱼吃掉,还不至引起健康问题,但是如果重新放回冰箱,由于一般家用冰箱冷冻效果有限,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让食品从内到外完全冻住,细菌仍然会利用这段时间再提高一下“班级成员”的“人口基数”。另外,这一缓慢的冷冻过程会形成更大的冰晶,造成对带鱼细胞更进一步的破坏。等到下次再解冻的时候,由于更大的细菌“人口基数”以及破坏得更厉害的带鱼细胞,这坨被冻了两次的、悲催的带鱼,就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变质了,而贸然食用这坨悲催带鱼的后果,就很可能是捂着肚子跑洗手间了,还可能是N趟哦!

对解冻后的食品进行二次冷冻非常不利于食品的保存,食物变质的风险会加大,所以解冻过的食品要尽量一次吃完。为了消费者的安全,欧盟规定所有速冻食品外包装上必须明确标识“不要再次冷冻解冻后的食品”。

结语:大家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的相信广告,看清它们的真实目的是购买的前提。(文章原载于《家庭保健》《大家健康》,刊期:2012.04,2012 第5期,作者:朱本浩,范志红,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