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凭经验用药3天未好要就医

来源:网络

生活中有个什么小毛病,相信大家都不会去医院,而是把家里备用的药拿出来吃吧。那么经验用药有什么样的危害呢?我们又该知道哪些用药常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凭经验用药3天未好要就医

很多人往往凭经验使用非处方药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非处方药物,如果吃了三天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就必须上医院检查了,以防背后隐藏着其他较重的疾病。

服退热药别超过3天 感冒引起的发热一般不会超过3天,3天之后体温还没有恢复正常的话,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和复杂。退热药最好在明确诊断之后使用,因为发热的某些特征,比如是高热还是低热、间断发热还是持续发热等都能带来非常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因此,体温在39℃以下最好不要使用退热药。

服消化道药不宜超过3天 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胃肠症状背后也易隐藏其他较重的病情,吃药3天后如没有效果或病情加重,则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包括消化道慢性炎症和肿瘤、心脏病等。所以常用的护胃药——碳酸氢钠、硫糖铝等,使用也是以不超过3天为宜。

服止咳药或止痛药别超过3天 如果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7-10天可以痊愈,所以如果服用止咳药3天后症状还没有明显改善的话,很有可能是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引起的咳嗽,比如肺部的炎症、结核等。另外,突然发生的疼痛往往也是很多疾病的征兆,比如突发的腹部疼痛也许是阑尾炎、胰腺炎等疾病,滥用止痛药可能会掩盖或延误病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有了疼痛症状,短期内服用止痛药没有好转的话,就应马上向医生求助。

胶囊药不可拆开吃

部分药物胶囊被检出重金属超标后,网上开始出现许多“避免吃胶囊”的办法,如将胶囊掰开直接服用里面的药粉,或将药物裹在馒头皮里服用等等。但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告诫公众:胶囊是药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掰开服用,不仅影响口感和药效,甚至会产生比重金属残留更严重的毒副作用。而馒头皮和以胶原蛋白为主的胶囊壳是两回事,并不可被替代。

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原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主任杜文民说,“胶囊是药物辅料的一种,辅料是药物的组成部分,不可与药物分开。药物本身的医药成分只是一小部分,比如阿莫西林的医药成分只有百分之几,其他的辅料和胶囊剂的成分,都是帮助药物吸收和发挥药效的。”

杜文民说,胶囊在研发过程中对进入体内后的药物分布和吸收、血药浓度、药效发挥等都有严格监测和讲究,有些胶囊有严格的溶解定位,来控制胃肠道对药物吸收的速度,稳定血药浓度,使得药物能发挥恰到好处的功效,缓解对肠胃的刺激,或防止胃酸使药物失活。如一些肠溶胶囊会在到达碱性的十二指肠内才溶解,否则药粉被吸收过快,血药浓度过高,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胃出血等。还有特殊的缓释制剂胶囊,能使药物以均衡的剂量释放,发挥最佳药效,必须完整吞服,不能剥掉。如果剥去胶囊,把药物倒出来服用,将破坏胶囊的缓释特性,达不到缓释的目的。

在设计时使用胶囊一些药物可以很容易通过食道,直接进入胃中,而如果擅自剥离胶囊、直接食用粉剂,则可能粘在食道中。如果药物的酸碱性比较强,可能会烧蚀食道,现实中有这样的案例发生。

另外,胶囊中的药物粉末有严格的剂量规定,剥开后容易撒失药粉,导致服用计量不准。

杜文民提醒说,在胶囊和片剂的选择上,是需要针对药物本身特性和病人个体特征的,如果是吞咽有困难的患者,就不适合口服片剂,适合较容易吞咽的胶囊。胶囊本身的软硬、颜色,都与胶囊是否安全无关。

家庭用药的常识

药物与饮水

任何需经口服的药物,无论是片剂、胶囊、丸散类等,都要溶解于水中才易于吸收产生药效。应在服药时和服药后多喝水,以防止药物在胃内形成高浓度药液而刺激胃黏膜。有的患者行动不便,吃药干吞或喝水很少,这很危险,因为这会使药片附着在食管壁上或滞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因食管内的黏液可使药片的表层部分溶解,使药物在某一局部的浓度过高。有的药物在高浓度时对黏膜有很大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家庭常备药阿司匹林、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如附着于食管壁的时间过长,轻则刺激黏膜,重则可以使局部溃疡。如入睡前或半夜用这种方法服药就更加危险,因药物在食管停留的时间更长。

药物间隔

吃药间隔时间不合理就会对其疗效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抗生素类和一些治疗指数小的药物,掌握药物间隔就更为重要。要做到延长药效,保证药物在体内维持时间的连续性和有效的血浓度,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用药间隔时间。

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日服量),应改每日3次为根据发作规律给药。

抗生素类药应改每日3次为每8小时给药1次,或将原用药时间的早8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改为早7点,下午3点及晚11点(或睡前)。肌肉注射每日2次应定为早7点晚7点或早8点及晚8点为适宜。

家庭输液使用抗生素时,应考虑药物的半衰期。如半衰期在4~6小时的药物,在输液时应分两次给药,可在输液中单独给等渗糖或生理盐水缓慢维持,如病人不愿意使用此法可用分两次静脉穿刺输液法,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耐药。

口服药物与食物的关系

一般服用西药不用忌口,但有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能与药物发生反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应请医生给予指导。

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

饭前服药还是饭后服药,取决于药物的特性、作用特点、对胃是否有刺激等。

应在饭前服用的药物

驱虫药:驱蛔灵、左旋咪唑等宜清晨饭前服用,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

泻药:硫酸钠、硫酸镁、蓖麻油宜清晨饭前服用,使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

苦味健胃药:如龙胆、大黄等制剂宜饭前10分钟服下,可增加食欲和胃酸分泌。

收敛药:如鞣酸蛋白,饭前服药可使药物充分作用与胃壁。

吸附药:如药用炭,饭前服药便于吸附胃肠道有害物质。

胃壁保护药及抗酸药: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次碳酸铋、碳酸钙、甲氢咪胍等,饭前服用,可增加药物与胃壁接触面,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黏膜。

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莨菪片等,饭前服用可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发挥作用快。

肠溶片剂和丸剂:饭前服用,使药物较快、较多通过胃进入肠道,发挥作用。

滋补药: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丸等饭前服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助消化药:胃蛋白酶、淀粉酶等饭前几分钟服用,可使药物及时发挥作用。

应饭后服用的药物

大部分药都可在饭后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硫酸亚铁、氯化铵、甲硝唑、复方新诺明、黄连素、红霉素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灰黄霉素也应在饭后服用,因油类食物有助于它的吸收。

结语:看了以上小编提供的文章,大家是不是知道了平时自己用药的不足呢?不要太相信经验哦,必要的时候还是去医院吧!(文章原载于《都市健康人》,刊期:2012年第6期,作者: 潘波,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