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脑供血不足不治可致痴呆

来源:网络

现如今三十岁的人也会被诊断出脑供血不足。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新鲜了。为什么脑供血不足会日趋年轻化呢?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有哪些呢?

脑供血不足不治可致痴呆

30岁的莫女士之前反复出现头昏、脸部发麻等症,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诊断莫女士得的是慢性脑供血不足。医学专家提醒,如今该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人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更要重视血管的保护,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脑供血不足日趋年轻化

什么是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上将脑血管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脑供血不足由日本医学家首先提出,它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出现慢性、广泛的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的以脑部缺血、缺氧等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一般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但近年来,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明显增加且呈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

患者往往以头痛、头晕、头重为主诉,可伴有视力模糊、四肢无力、麻木等,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客观体征较少,头颅CT或MRI检查也很少发现异常。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近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

诸多因素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

医学专家告诫,任何原因引起颅内外动脉口径变小或血管弹性降低,都可减少脑供血。在诸多使脑血管变狭窄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颅外血管如颈动脉狭窄。除血管因素外,血液流变学也起很大作用。此外,脑血流量和血压高低对脑供血也有直接关系,血压太高或太低都会减少脑血流量。以收缩压为标准,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时,就难以保证脑组织供血。随着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增加,但当血压超过160毫米汞柱时,脑血流量反而减少。血液成分变化对脑供血也有一定影响,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太高,它就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堆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变狭窄;如果脑部血管受影响,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梗死。

不及时医治可导致老年痴呆

一旦形成脑供血不足,通常情况下可引发脑缺氧,使脑实质发生广泛弥散性病变,脑的整合机能明显受损,功能减退,出现头痛、头晕或眩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手抖、失眠、多梦、精神不佳、易疲劳、思维散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表现。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还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又被形象地称作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随年龄增长大脑供血减少

那么,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患慢性脑供血不足呢?医学专家说,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耗氧量相对较大,虽然大脑的重量大约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但是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大脑所需的氧全部由血液供给,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大脑的各项生理活动才能正常地进行。脑血流量一旦减少,脑细胞的供氧、供能也随即减少;脑组织只要缺血10余秒钟,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如果大脑局部的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脑梗塞;如果大脑供血不是完全阻断,而是慢慢地减少,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慢性脑供血不足。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血液供应会逐渐减少。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也逐渐下降,因此,只要血压或心输出量发生轻微的变化,就会明显地影响脑部的血流量,从而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各种症状的发生。

多吃少动熬夜使发病低龄化

如果是中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而患上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从目前门诊情况看,事实并非如此。如上面提到的那位莫女士,今年才30岁。根据她的主诉进行了CT和相关的心脏检查,一切均正常。结果在血样化验中,发现血脂偏高,由此初步得出莫女士患上了慢性脑供血不足。像莫女士这样的症状,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年轻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的女性。

然而,虽然前来就诊的年轻男士不多,但不代表年轻的男士就没有。女性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各种症状比男士要敏感得多,而男士由于耐受力强,往往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初期症状易被忽视。一旦发现,其症状就比较严重了。

那么,患慢性脑供血不足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医学专家分析,现代年轻人的活动量越来越小,动物高脂肪饮食越来越多,夜生活时间加长,导致了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低龄化发生。医学专家提醒,这是大家值得重视和加以防范的。

及时治疗病情可以逆转

值得庆幸的是,慢性脑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转的,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会获得良好效果。

首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仍要注意荤素搭配,以清淡为主,多食水果和蔬菜,每餐有七八分饱就行了。生活要规律,心情要开朗,保证充足睡眠,另外要禁烟限酒。

其次,在药物方面可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等;还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对于患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三高”人群,一定要控制好三项指标。对患过冠心病、脑缺血发作的脑梗塞患者,要长期服用调脂稳定“斑块”的药,防止动脉壁上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塞或脑梗塞。

脑供血不足患者5保健措施

1. 及时治疗

主要是改善脑血液循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扩血管药物和银杏叶制剂等。

2. 早期预防

对脑供血不足的防治重点在脑血管方面,尤其是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要对症处理。

3. 合理饮食

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如洋葱、西红柿等)、水果、鱼、黑木耳、少量醋、干红葡萄酒等,可以起抗氧化作用,延缓脑动脉硬化的发生。

4. 适当的户外活动

如快走、慢跑、散步等,每次30-40分钟,每周至少5天,或者打打太极拳、垂钓、登山等。

5.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用脑

平时看看电视、报纸;做些手工劳作或家务事;也可以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书法、打球等,调制性情,增强脑的思维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疲劳。

胖人警惕脑供血不足

夏日炎热,高温燥热,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胖人最难捱的季节。胖人在夏天要特别注意降低心脑血管周期性缺血程度。因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积着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质斑块,容易使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加剧血管堵塞,影响体内血循环速度,减缓新陈代谢,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脑血管供氧能力下降。

专家建议胖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八分饱。

改变饮食习惯,以吃七八成饱为宜,可以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程度。建议早上喝500毫升牛奶,吃100克面食、1个鸡蛋和100克牛肉或羊肉、鸡肉、鱼肉;午餐吃300克蔬菜、200克主食,午睡后吃150克水果;晚餐吃200克蔬菜、100克豆制品。这些饮食量大抵是成人食量的七八成,这样的饮食结构会有效降低人的周期性心脑血管缺血。

2.睡眠好。

睡觉前可听些轻音乐、洗个凉水澡、喝袋冷酸奶,这些都有利于尽快入睡。午睡对胖人很重要,应该坚持"天塌下来我也要先午睡"的做法。

3.心平静。

少想心事,减少思虑,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疾病。夏日心火旺盛,中医养生专家建议肥胖者减少思虑,尤其是涉及众多人际关系的烦心事,以免心火气盛,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胖人一天至少洗两次澡,一来保证皮肤健康,二可带来好心情。

4.运动强度小。

适量运动是防治肥胖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减少脂肪蓄积量,使致病性血脂降低。

结语:多吃少动熬夜是现在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正式这样的原因使脑供血不足日趋年轻化,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哦!(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刊期:2012.07,作者:李艳鸣,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