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秋季清肺润肺 六个绝招助您解决烦人秋燥

来源:网络

秋季非常干燥,很多人在这个季节会不成程度的出现皮肤干燥,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润肺造成的,秋天必须要关注自己的肺部的正常工作,否则秋季养生将功亏一篑。

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润肺——重食疗

莲子、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作用,不妨常食。

清肺——深呼吸

适度的深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介绍两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呼吸法,不妨一试,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病人可常做。上述呼吸法最好每天早晚各练一组,每组次数可量力而行。

宣肺——笑一笑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的同时,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护肺——按摩操

按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至两组。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净肺——常咳嗽

随着工业污染和城市汽车排放量的增加,大气污染也随之加大。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后,轻者可引起支气管、肺泡的炎症,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癌变。因此,秋日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应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健肺——去登山

登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作用。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

因此,运用以上这些有效的秋季养肺方法,能帮你养肺润肺,减少肺部疾病。

秋季“三管齐下”养肺

秋天的时候,有人常常会觉得口渴、嘴唇干裂,多半是养肺“工作”做得不够。专家提醒,中医认为秋季应该养肺,可以从精神、饮食和运动等三方面着手。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医科主任晋献春教授介绍,中医认为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而脾胃则一年四季都要注意保养。秋季要注意养肺,是因为秋燥易伤肺。无论秋季的温燥还是凉燥,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情况,并伤及人体肺部,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症状。

晋献春教授说,养肺要从三个发个面入手,一是精神养肺,二是饮食养肺,三是运动养肺。要从精神方面养肺,是因为秋季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悲秋”,而“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中的悲容易伤肺,所以秋季不要太多愁善感,要注意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

晋献春教授介绍,在饮食上养肺,主要是应多喝水,最好每天都能比其他季节多喝500毫升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润湿度。还可以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天两三次、每次10分钟。秋季选择蔬菜水果时,可多吃白萝卜、莲藕、黄瓜、青菜叶,以及梨、葡萄、大枣、甘蔗、柿子,可以生津止咳,润肺养肺。运动保健养肺的主要方法是摩鼻、深呼吸、捶背端坐、耐寒锻炼。摩鼻即用拇指按摩鼻翼,而耐寒锻炼可以选择用冷水洗脸、洗脚甚至洗澡等,不过,要注意量力而行和持之以恒。

总结:润肺的食物要多吃一些,才可以帮助身体除去秋燥,这些都有止咳润肺的作用,秋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没有去注重秋燥的危害,现在进行养肺润肺还为时不晚。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