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舌尖2原生态食材真的健康吗

来源:网络

最近很火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2》收到很多人的关注,那么舌尖2原生态食材真的健康吗?其实挑选食材也是有讲究的呢,想要更加健康,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的朋友,就赶紧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都健康。

原始土法采集的野生蜂蜜难保不含有毒生物碱,轻者中毒,重者死亡;而古法木榨菜籽油也可能有毒物质超标,存在健康隐患

专家:“原生态”食材偶尔尝尝即可,不必太过迷信,更无需盲目推崇

热播,引得饕餮客们食指大动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原生态”食物的热捧——土榨菜籽油、深山野蜂蜜制成的酥油蜂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成的美味挑动着人们的味蕾,各种带着浓浓乡味的食材更获赞“最健康”,甚至直接带旺了各类产地直销的“原生态”食品的网购潮。

“其实,一些‘原生态’食材可能口感好,但未必更健康。”专家提醒说,现代人在追捧“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莫忽视“舌尖上的安全”。一些产地直销的“原生态”食材,若无食用安全检测,生产过程和运输环节又没有切实的保障,其食用安全和健康程度未必比得上现代工业化加工出来的合格食品。即使口感、味道再好,出于健康、安全的考量,偶尔尝尝也就罢了,不必太过迷信,更无需盲目推崇。

现象

《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原生态”食材被带旺

《舌尖上的中国2》(下简称《舌尖2》)热播,再次挑动人们的味蕾,特别是各种“原生态”的乡味,更引起吃货们的热捧。

野生蜂蜜、野生猪肉、产地直送的野蕨菜、野葛根粉、厂家直销的压榨菜籽油……短短十几天内,从中看到商机的网店便顺势推出各种以“舌尖主题”为噱头的食材。特别是一些以原始土法采集,被店家宣传为“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乡味食材,从原先的默默无闻突然大受追捧,销量节节上升。

以西藏林芝地区的野生蜂蜜食材为例,在《舌尖2》播出之后,该地区野生蜂蜜被誉为“舌尖上的蜂蜜”很快深入人心。在某电商平台上,专售林芝地区野生蜜的一位卖家短时间内销量大增六成。而一些声称以同样的原始土法采集的其他地区的“天然蜂蜜”的销量也同时被带旺。一位专售绍兴蜂蜜的卖家坦言,在网店产品的推广宣传中贴上“天然蜂蜜”的标注,销售额比平时高出两三成。

专家点评

镜头1

原始土法采野生蜂蜜

《舌尖2》第一集一开篇,西藏小伙白马占堆为了给即将上大学的弟弟一份乡味十足的礼物,徒手爬上40米高的大树采下野生蜂巢,家人用它制成酥油蜂蜜。美味入口一刻,一家人的满足陶醉表情让不少人对野生蜂蜜多了一分向往。这个片断一经播出,源自西藏地区的野生蜂蜜销量大涨。用原始土法采集到的深山老林野生蜂蜜,其味道和营养价值真的更胜一筹吗?

专家点评

难保不含有毒生物碱

“根据不同山林中植物花朵的品种,可能野生蜜的风味会稍有不同。但蜂蜜的营养中,最主要成分是糖,多者可占到八成,这一点并没太大差别。”王晓波分析说,蜂蜜的品质主要由蜜源环境和加工方式决定。虽然大多数植物是无毒的,但野蜂所处的蜜源环境比较复杂,可能采到一些有毒植物也未可知。像雷公藤等植物的花粉中含有毒的生物碱,经蜜蜂酿成蜂蜜后被人食用可引发中毒,导致头晕、头痛、唇舌发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致死亡。

虽说野生蜜蜂大量采集到有毒花粉的几率不是很高,但这种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这种意外也时有所闻。比如,在2007年广西就接连发生过多起食用野生蜂蜜中毒的意外事件,造成多人中毒,甚至有人死亡。

在加工方式上,野生蜂蜜最被人们看重的就是“原生态”,但这并不能等同于“安全、无害”。相反,因其“原生态”食材未经稀释处理,与经过现代食品加工处理的蜂蜜相比,其有毒物质的概率相对还可能高些。

镜头2:古法木榨菜籽油

《舌尖2》中把“土榨油”作为传统智慧展现给广大观众,引起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城里人对家乡土榨菜籽油的集体回味。不少人觉得用它来炒菜“很香、很香”,想起来都快流口水。很多人相信这是因为“尊古法制”让它更“原汁原味”,也因“无添加”,可能食用起来更“安全”、更“健康”。

专家点评:芥酸含量很难控制

“原汁原味更健康?事实并非如此。”王晓波分析说,菜籽中含有芥子苷和葡萄糖硫苷酶,通过物理的压榨,这两种物质可能混合在一起,硫苷酶可把硫代葡萄糖苷水解为有毒的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和氢氰酸,这种挥发性物质在开盖加热中如果能完全发挥掉尚可,若有对人体有害的超量残留,氢氰酸可以抑制动物生长或致死;而硫化物长期摄入可阻断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可致甲状腺肿大。

另外,普通菜籽油中有一种脂肪酸——芥酸,其含量可高达20%~25%,长期摄入过多的芥酸,可使心肌中脂肪沉积、血管壁增厚,导致心肌纤维化,损害心血管功能,甚至诱发心肌炎,还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目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已建议,食用菜籽油中的芥酸不得超过5%。一些国家对食用油中的芥酸含量作出严格限制,比如欧盟限制不能高过5%,美国限制其含量不能高过2%,我国2004年定的标准是不能高过3%。而未处理的菜籽油,芥酸含量高达40%。

在传统的作坊中,古法木榨菜籽油,虽然保留了油的风味,但其中的硫苷、芥酸含量却难以控制。这类土法榨菜籽油,平时作为调味品偶尔用一用,尝尝风味图个新鲜还行,但考虑到它对人体的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不宜作为家庭用油长期食用。

解读:“原生态”食材乡味虽浓 但未检测安全性未必高

一部美食纪录片使得原生态食材大受追捧。但什么叫原生态食品?很多人最直接的反应是:天然无污染,生产过程不添加化学农药、不放添加剂。

“但这些食材生产的环境和加工、运输的过程谁来保障?”广东药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王晓波教授指出,真正的原生态食品,除了让食材按季节及生长规律、不添加化学农药等物质自然生长之外,生长环境相对洁净、低污染也很关键。而要进一步的加工、储存、运输到各地的消费品,不通过人为采取任何现代工业化食品的加工手段,如何保鲜、保质也是个问题。

“我认为在追捧‘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追求‘舌尖上的安全’同样必不可少。”王晓波认为,人们在追捧原生态食品的同时,无形中也对一些以现代工业化生产加工的食品产生误解,以为加工食品就不如原生态的健康、安全,其实应区别对待。比如,在整个生产、加工、运输的环节中,一些强调“尊古法制”、产地直销的“原生态”食材乡味十足,能满足人们的口感需要;但若未经检测,产地是否真的无污染、产品食用安全是否合格,确实得打个问号。一些生产和加工、运输过程未经检测、没有安全保障的乡土食材,“原生态”很可能只是种美好的愿望,是商家迎合消费者心理的一个噱头而已。

“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只要是符合标准加工生产的食材,食品安全都是有保障的。”王晓波称:“相比而言,对于拿不出合格食用证明的‘原生态’食材,即使口感、味道再好,安全性也未必高。偶尔尝尝也就罢了,不必太过迷信,更无需盲目推崇。”

三招教你挑选出好木耳

木耳营养丰富,被誉为“素中之荤”,本文介绍了三种挑选好木耳的方法,供消费者参考。

木耳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食材。其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丰富,被誉为“素中之荤”。但市场上出售的黑木耳质量参差不齐,掺假严重。要想买到好木耳,需要掌握一些诀窍,概括起来就是“手捏、口尝、用水泡”。

一、先用手捏。通常,纯正的黑木耳含水分较少,用手捏,容易捏碎;捏完再放开,朵片可以很好地伸展,而且有弹性。但被浸泡过的木耳含水分较多,不容易捏碎。

二、再用嘴尝尝。好木耳口感纯正,不仅没有异味,还能尝出清香。劣质木耳就不同了,香味尝不出来,怪味倒是有。先不说它有没有毒、会不会害人,单是离“好吃”就差得很远。

三、还可用水泡。被墨水泡过的劣质黑木耳会有墨水的臭味,仔细闻还是能闻出来的。另外,在处理木耳的时候,少不了用水泡发一下。如果发现泡发木耳的水变黑了,就别吃了。黑木耳不会掉色,如果掉色,就证明它被墨水或其他色素染过。

现在,有不少黑心商贩用价格便宜的地耳冒充黑木耳。地耳的营养价值没有黑木耳高,味道也没有黑木耳好,但模样却和黑木耳很像。具体说来,地耳个头较大,黑木耳个头较小;地耳厚,黑木耳薄;地耳的正面多为红褐色,背面泛黄,而黑木耳的正面是黑色的,背面是灰白色的。

如何才能挑选到好红枣

红枣的作用和功效非常大,但是怎么样才能挑选到好的红枣呢?一起来看下专家的妙招吧。

在煲汤熬粥甚至打豆浆时,加几颗红枣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怎样才能挑到优质的红枣呢?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博士沈葹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选购红枣,首先要看手感,捏的干燥不黏手、有紧实感的比较好;其次,要看形状,优质红枣的果形短壮圆整,颗粒大小均匀,皮薄,皱纹少而浅;再次,掰开枣肉,肉色淡黄的为佳;最后,尝尝味道,食之味甜、肉质细、枣核小的堪称上品。

国家高级烹调师樊荣辉提醒消费者,正常的红枣一般呈暗红色,颜色过于鲜红光亮的可能经过熏制。另外,新鲜的干枣,枣柄比较紧实。而储存时间长、水分过多损失的干枣,枣柄容易脱落。

买牛奶不必选“高钙”

市面上销售的“高钙奶”当中的钙含量并没有比普通牛奶高很多,但价格却有所差别。实际上,牛奶本身就是高钙品食材,成人每天喝一到两袋普通牛奶即可。

在北京的各大超市,都能买到各种品牌的“高钙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高钙奶比普通奶贵一些,但仍然是许多市民的首选。

“高钙奶”到底值不值得受此青睐呢?有关专家对超市中的牛奶做了一个检测。他们从市场上买了三个品牌的多种盒装牛奶,利用标准方法测定了其中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都符合标识,甚至还略高一些。按照国家标准,蛋白质含量应大于等于2.9%,而实测数据为3.0%~3.1%。脂肪也是一样,比标注数值略高一点。

关键问题出在钙含量上。每100克普通牛奶的钙含量在102~107毫克之间,而高钙奶呢?在109~112毫克之间。而包装上面,可是明明白白地写着,其中的钙含量达到130~140毫克,有的甚至宣称不低于150毫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说,本来,向牛奶里添加大量的钙,是一件很有技术难度的事情,其中的蛋白质和钙之间还有着微妙的平衡。如果人为地增加钙含量,很容易造成蛋白质体系不稳定。就是说,真正的“高钙奶”居民买回家中,如果喝之前进行加热,其中的蛋白质应该容易发生反应,形成一定的白色沉淀,口感上也变得没有普通牛奶的鲜和甜。而市场上买到的这几种“高钙奶”,加热后味道基本上和普通奶没区别。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购买高钙奶的人,往往是那些对牛奶营养价值了解甚少的人群。其实,牛奶和酸奶本身就含钙丰富,已经称得上是高钙食品,而且成人每天喝一两袋普通牛奶,就能满足每天的钙需求量和补钙要求量。

许多消费者都有错误认识,以为只有额外加钙的食品才能补钙,商家也是利用了消费者不了解某些食品自然、高效补钙的弱点,故意要给一些食品贴出“高钙”的牌子,至于补钙效果怎样,至今也没有科学数据的证实。

如此推理,如果食品制作当中添加钙就能够称为高钙食品,那么是否石膏豆腐和卤水豆腐全部要改名为“高钙豆腐”或“高钙高镁豆腐”呢?

消费者的当务之急就是了解天然的补钙食品都有哪些,科学理性地为身体补钙,不要糊里糊涂地追求“高钙”的标识。奶制品、豆制品是最高效的补钙食品。

怎样才能挑到好吃的菠萝

菠萝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大有益处,但是如何才能挑到香香甜甜的菠萝呢?来看一看本文推荐的挑选食材小妙招吧。

时下正是菠萝飘香的季节,菠萝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还有多种天然矿物质,有解腻、助消化、止渴解烦等功效。

怎样慧眼挑菠萝呢

1.先按压

轻轻按压菠萝鳞甲,微软有弹性正合适,马上吃正好,太硬就是还没成熟;要是能压出汁液,那就是熟烂了,最好不要买。

2.看叶子

熟菠萝的叶子一般是青褐色,鳞甲橙黄,这意味着菠萝已经九分熟,买回去要立刻吃;喜欢甜口的人,最好挑选外壳透黄色、没有“伤疤”、叶子翠绿扎手的,这样的菠萝更香甜。

3.闻香气

熟得正好的菠萝从外皮上就能闻到淡淡清香,切开后更是香气馥郁,如果还没切开就浓香扑鼻,那说明熟过了。此外,挑选的时候还要看看菠萝的底部,黄色偏黑,无水痕霉斑的就比较新鲜,当然,个头最好不要超过3斤。

不过,菠萝中含有的“菠萝蛋白酶”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轻则会刺激口腔黏膜,使口唇发麻、发痒甚至红肿,重则会出现腹泻、呕吐、头痛等症状。所以,切好菠萝后用盐水或开水泡一下,可破坏菠萝蛋白酶,清除这种过敏物质。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为最佳。另外,菠萝解油腻,将菠萝和肉类一起烹调是不错的选择,如“菠萝牛肉”等,食材都对身体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菠萝吃多会伤肠胃,因此一天不要吃超过半个。

买番茄要注意挑颜色

不同颜色的番茄营养成分不同,所起的功效也不一样。因此,挑选何种颜色的番茄都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自己的身体需要补充什么。

番茄有很多品种,在你选择起来有些困惑时,不妨按颜色来挑选。红色浓重的,富含番茄红素,对预防癌症很有好处。橙色的番茄红素含量少,但胡萝卜素含量高一些。粉红色的含有少量番茄红素,但胡萝卜素很少。浅黄色的番茄则含少量的胡萝卜素,不含有番茄红素。

如果要满足维生素C的需求,则各种番茄都可以,关键是选新鲜、应季、风味浓的食材产品;如果要补充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抗氧化成分,则应当选颜色深红的,或是橙色的,而不是粉红色的或浅黄色的。

番茄中最精彩的成分莫过于番茄红素,它以强大抗氧化功效和预防癌症功能而着称。伴随着番茄红素,红色番茄也含有一部分胡萝卜素,对眼睛和皮肤均有好处。这两种健康成分都是“脂溶性成分”,特别喜欢油脂,所以炒番茄或者做汤等都很好,而生吃吸收率很低。

如果吃番茄是为了摄取维生素C、钾和膳食纤维,那么则生吃熟吃都没问题。番茄本身酸度大,有利于维生素C的稳定,加热烹调之后损失比较小。而钾和膳食纤维并不怕热。

不过,番茄性寒凉,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就要适当控制吃生番茄的量了,最好采用熟吃的方法。吃番茄减肥的人也要注意,非常饥饿的时候吃生番茄,可是越吃越饿啊!这时,就不如喝一碗番茄蛋汤了。虽然热量很低,却能安慰饥饿的胃肠。

这里给想瘦身的人推荐一款“美味番茄蛋汤”:锅中放一大碗冷水,加入一个切好的番茄片,加半勺香油,烧开。然后放一点盐,煮1分钟,加入鸡蛋液,同时快速搅动,最后撒一点葱花或香菜,或者加点鸡精,就好了!这样做,番茄的风味充分融入汤中,喝起来很有满足感。同时,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能吸收,也不会刺激肠胃。最好的一点是,这样的汤能令人长时间不觉得饿。一大碗汤的热量只有120千卡,和1个苹果加1个橘子相当,营养价值却要高得多。

草莓最好挑选八成熟的

如今又是草莓食材上市的季节,但又大又好的草莓未必就是好草莓,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巩宏斌给广大消费者支招,草莓挑选应坚持“三不”原则。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巩宏斌介绍,水果含糖量越高越好吃,但含糖量的高低仅从外观上无法判别。他建议挑选个头儿适中的草莓。这样的草莓通常不会“空心”,而且富含水分。需要注意的是,过于成熟的草莓外观局部发黑,最好选择八成熟左右、红而不软的草莓,这样的草莓口感最好。

也就是说,挑选草莓要坚持“三不”原则:不能挑选畸形的,不能挑选个头儿特别大的,不能挑选颜色特别红的。最好选外形匀称、颜色为自然红且根部叶子处还有一小圈淡白色的果实。这样的草莓可以在冰箱里保存两三天。

巩宏斌介绍,清洗草莓,首先用流动自来水连续冲洗几分钟,把草莓表面的病菌、农药及其他污染物除去大部分。把草莓分别浸泡在淘米水(宜用第一次的淘米水)及淡盐水(一面盆水中加半调羹盐)中3分钟。再用流动的自来水冲净淘米水和淡盐水以及可能残存的有害物。用净水(或冷开水)冲洗一遍即可。

水果是酸的好还是甜的好

水果的营养素和保健成分的含量与甜度关系不大。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种水果,味道略有酸涩的品种,其中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的含量更高一些。

1.挑水果,该看颜色,还是闻香气

水果的食材品种不一样,颜色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富士苹果是红的,王林苹果却是黄的。水果经套袋处理之后,颜色会更漂亮均匀,但那些颜色不匀的果实口味也不逊色于漂亮的果子。从美味角度来说,闻香气挑水果更加靠谱,无论颜色如何,香气浓郁的水果通常都是最好吃的。不过从营养价值来说,颜色深浓的品种通常优于颜色浅的品种,比如紫黑色、紫红色品种的葡萄中抗氧化物质高于绿肉和白肉的品种。

2.从水果的口感判断,酸的营养价值高,还是甜的高

水果的营养素和保健成分的含量与甜度关系不大。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种水果,味道略有酸涩的品种,其中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的含量更高一些。比如说,特别甜,一点酸涩味没有的柑橘,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就比略有酸涩味的品种低一些。这是因为,大部分保健成分都有点不令人愉快的滋味,或者酸,或者涩,或者苦,基本上都与甜味无关。这里并不是说水果甜了不好,是说如果只有甜味,没有其他风味,健康价值上可能不如风味浓郁的果实。

3.买水果时该选个小的还是个大的?有些个头大的是不是加了膨大剂

水果大小主要受品种控制,不能仅按大小来评价是否自然。要想充分了解,可以查询相关网站,了解某种水果的主栽品种,有图片或文字介绍。比如说,某种水果品种平均重量是120克,那么100克或140克都是很正常的,但180克就比较奇怪了。品种不同,大小差异会很大,比如说富士苹果长得大,嘎啦苹果长得小。

一位专门研究膨大剂的专家告诉我,膨大剂是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让果实长得更大,成熟更快,但会影响甜度和风味,也不利于储藏。买水果时,一要在同类品种中,选择大小中等的果实,不要歧视长得小的;二要尝尝味道。如果风味浓郁,酸甜适口,就不用担心膨大剂的问题了。大小能人工调整,口味造不了假。在市场里可以要求品尝;去超市先少买两个尝尝,觉得味道好,再多买也不迟。

4.水果是不是该多吃应季的

无论什么季节,吃水果总比不吃要好。但如果有可能的话,优先选择应季的水果,因为应季的品质往往优于反季节的产品。对于北方来说,4月之前几乎没有应季水果;5月是草莓,5~6月有樱桃、杨梅、杏、早桃、枇杷等,7~8月是西瓜、甜瓜和桃子的天下,还有荔枝和龙眼供应。9~10月最为丰富,苹果、梨、海棠、沙果、石榴、猕猴桃等都大量上市。后面还有大批橘子、橙子和柚子。有些水果不止一年一熟,或者不同品种在不同季节成熟,比如芒果和菠萝。

5.有些水果好像特别不好保存,很容易烂,该怎么办

水果的成熟需要一种叫做“乙烯”的气体来启动。有些水果是一旦启动成熟程序,就义无反顾地一直走到软烂。这些水果就是必须硬邦邦地买,比如鳄梨(牛油果)、国产猕猴桃和烟台梨,还有香蕉。它们一旦成熟就迅速地彻底变软,两天内要吃掉,没法运输和储藏。买这种水果时要仔细摸一摸,果实不能有碰伤。

买回来之后,先把这些生硬的水果放进没有破口的塑料袋,再放一两个苹果、海棠、梨之类散发香气的水果,一起把口扎起来,让熟水果释放的天然催熟气体“乙烯”来发挥作用。过3~5天之后,轻轻地按一下水果的基部,如果略微有一点软,就说明可以吃了,要按软度顺序吃掉。

6.水果表面上坏了一点,扔了怪可惜的,还能吃吗

水果的“坏”有几种情况,有的是长霉,有的是软烂,有的是碰伤变褐,有的是有个疤或者有虫子。如果是碰伤,完全不妨碍食用。去掉一小块褐变的部分就行了。疤和虫子也是不妨碍食用的。软烂的水果可以去掉软的部分,其余部分如果没有霉味也可以吃,只是可能带有酒精发酵的味道,不好吃但无毒。如果是长霉,就要小心了。因为霉菌可能分泌毒素。假如只是一小块,多切去一些还可以;若比例较大,为保险起见应该扔掉。

结语:舌尖2原生态食材真的健康吗?相信大家看了小编的文章之后,对于野生的食物,是不是需要重视一下呢?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到食材的一些小常识哦,这样才会更加健康呢,更希望大家吃好喝好,这样才会更加养生啊。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