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盘点你不知道的生活史趣闻

来源:网络

我们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的趣闻发生,那您知道多少呢?那您知道欧洲贵族曾将金制牙签挂脖子上吗?您知道105岁老人每天化妆做发型吗?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你不知道的生活史趣闻,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你不知道的生活史趣闻

一、喝酒碰杯为防对方在酒里下毒

您知道我们在喝酒的时候为什么要碰碰杯字吗?现在只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古希腊人创造的出来的说法。

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举杯饮酒之时,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乐趣: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颜色,舌头能够辨别酒味,而只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

怎么办呢﹖希腊人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的响声传到耳朵中 。这样,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样,也能享受到喝酒的乐趣了。

然而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非常崇尚武术,经常性的会开展 一系列的“角力”竞技比赛。在开始竞技前选手们习惯一起饮酒丙炔碰碰杯子,这样是为了以示相互勉励的意思。

由于酒是事先准备的,为了防止心术不正的人在给对方喝的酒中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方法,即在角力前,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酒杯中倾注一些。以后,这样碰杯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仪。

二、吐痰:内涵丰富 被林语堂视为“国粹”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罗斯·孔伯(Ross Coomber)目前的课题是关于吐痰的社会学研究。5月,他自费到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六国进行调研,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在中国、印度和韩国,吐痰行为很普遍。印度人爱嚼槟榔,嚼槟榔要吐汁,因此在印度无论男人女人穷人富人都会吐痰,他们吐在街上、墙上、垃圾箱里、下水道里。

在韩国,吐痰的大部分是男人,他们经常一小撮人聚在街上垃圾箱旁抽烟,然后把痰吐在垃圾箱或下水道里,但很少直接吐在地上。

但是在中国的吐痰却有着不一样的意思,假如您是在上海最繁华的陆家嘴这样的商业中心,大家是不会随地吐痰的,但是如果是在一般的火车站广场或乡村集市上就毫无顾忌吐痰。

罗斯·孔伯认为,不应预设性地把吐痰视为“极其恶心的”,这种行为背后有着历史的、文化的因素。事实上,在西方,吐痰被建构为不文明行为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此前人们也肆无忌惮地吐痰;而在很多国家,吐痰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吐痰是排出身体的毒素。以亚洲文化来看,西方国家的人将喷嚏打在手帕上,然后放进口袋里,这更恶心,比吐痰还要糟糕。”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吐痰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汉语中,跟“吐痰”或者说相对程度轻一些的吐口水相关的动词有唾、啐、吐、呸、咳等。人家往自己脸上吐口水,不擦掉而让它自然干掉,这叫“唾面自干”。

把口水吐在手上,然后跟对方握手,表示达成协议,这叫“唾掌而决”。

李白有诗句“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民国时马寅初讲课讲得“唾沫横飞”,以至于一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要撑把雨伞”,可见唾沫漫天不但不惹人厌,还是雅事。而女子刺绣时,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满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也是可以入诗的,南唐李煜《一斛珠》词云:“绣牀斜凭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所以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把吐痰视为“国粹”:“那吐痰的动作普遍有三拍,起先二拍是准备那最后的一吐的咳嗽与扫喉咙的声音。那最后的一吐是一种急而强的声音作出来的,是慢板后的急眼。如果吐痰吐得合乎美学,我倒委实不介意细菌会因此而播散到空气中去,因为我曾亲受过这种细菌,而没有觉到对我的健康上有什么显着的影响。”

也因此,痰盂(也叫唾壶,小一点的叫痰盒)一直是中国人的必需品。唐鲁孙在《也谈痰盂》一文中写道,当年无论大宅小户,凡是来客起坐的地方总有一只或一对痰盂,以供客人痰嗽或磕烟灰之用。

冠冕人家大厅正中炕床之前,一对二尺多高银光晃耀的白铜痰桶是不可少的用具;普通人家,也得有一对蓝边白搪瓷的摆着,少了它就好像短点什么似的。

传教士福开森曾盛赞:“中国人用痰盅吐痰实在高明,如果怕不卫生痰盂里洒点消毒药水,再加上个盖子,岂不是尽善尽美了吗?”

而吐痰本身,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像罗斯·孔伯所说,在很多地区的文化里,吐痰表现为一种男子气概。

中国人的“唾弃”就不必说了,在欧洲,年轻男孩凑在一起吐痰,表示自己有力量,已经长大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罗丝要求杰克教她吐痰,她要“像个男人般吐痰”。

“有合乎礼义廉耻的新生活,就从不乱吐痰做起。”

罗斯·孔伯认为,吐痰被建构为不文明行为,在西方是一个漫长过程,经过好几百年时间的不断推进才将可以接受的行为演变为不能接受的行为。总的来说,这和人们认识的转变、政府强制以及疾病传播有关。

首先是精英阶级出于区分阶层的需求,将吐痰归为不得体行为。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可以将痰吐在桌子底下,但绝不能远远地吐到桌子的另一边;站着的时候,可以把痰吐到地上,并立即用脚底蹭掉。

但早在15世纪,一位不具名的法国作家就将这种行为斥为“下流的”。到了16世纪,荷兰学者伊拉斯谟与意大利作家卡萨分别于1530年与1558年在着作中耻笑随地吐痰行为是“龌龊的”、粗野的、不文明的。

再就是公共卫生观念的建立和普及,吐痰作为传播病菌的元凶,遭到民众的厌恶和排斥。以英国为例,工业革命后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转化成为产业工人。

暴涨的人口使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设施,产业工人生活环境恶劣,导致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肺结核。

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科赫发现了肺结核杆菌,并指出吐痰是传染的重要媒介,结核杆菌能在痰中存活一整天。人们由此谈痰色变,1886年,法国卫生部发布了全世界第一个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截至1916年,美国213个城市中有195个制定了禁止随地吐痰的法令。

在世界各地,到处都能看到警告语:“为了我们的孩子,不要随地吐痰!”“男人们,看我们的了!随地吐痰传播疾病,女士们可不随地吐痰!”妇女们被告诫不要在城里穿长裙,以免拖地的裙边沾上痰渍而把结核菌带回家。

1875年,清代光绪年间,全国首部公办学堂使用的《简易识字课本》中有这样的警句:若有痰唾,勿吐于地。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禁止随地吐痰的呼吁。

孙中山曾感慨随地吐痰和任意放屁是中国人的两大恶习;到了1930年,细菌学家高士其结束留学归国,以科普文章告诫国人不要随地吐痰:“每24小时之内,一个肺痨病颇深的人,口里所放出的结核杆菌,共有15亿到40亿……真是一痰之微,不知害人多少呀。”

紧接着,民国政府以江西为试点,推行“新生活运动”。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演讲中指出,“有合乎礼义廉耻的新生活,就从不乱吐痰做起”。

其后是不断的战争、纷争、动乱,要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地吐痰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禁止随地吐痰,违者罚款两毛。

据说实行罚款的当日,共收到罚款二十余万,可见随地吐痰现象之严重。1988年甲肝大流行,人们对预防传染病有了切身需求,随地吐痰的罚款金额也提高到10元。2003年起,罚款金额提高到200元。

不过,要论惩治力度,上海比不上香港:在香港随地吐痰可处最高5000港元的罚款。香港又比不上新加坡,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已经不是不道德行为,而是一种罪行,最高可处鞭刑。

新加坡禁止随地吐痰始于1964年,1994年,“搞笑诺贝尔奖”把“心理学奖”颁给李光耀。美国人的心态大概是,随地吐痰可耻在西方社会已经是共识,李光耀居然要用法律来禁止它,是不是小题大做?

其实,他们忘记了,一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才向随地吐痰宣战,甚至在白宫里,随地吐痰也一度极其普遍。

三、牙签:欧洲将金制牙签挂脖子上

牙签早在数千年前,便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有个着名的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加尔亚地区的一座古城遗址,曾发掘出一副金制牙签。据考证,这是5000年前遗留下来的古物。

古代的希腊人使用的牙签,是用乳香木制成的。自从神圣罗马帝国纵横欧亚大陆以来,希腊人使用木制牙签的习惯也传到罗马。罗马人每年都要从希腊输入大量的乳香木来制作牙签。

中世纪时,欧洲封建国家的王室和贵族,生活日趋奢华、糜烂,牙签也随之由木制品升为黄金制品。当时的宫廷显贵和一般的贵族、骑士,人人都要用金制的链子系上一枚金制的牙签挂有脖子上,以显示其排场,殊不知,很多人却因使用这种牙签而得了牙周炎。今天的欧洲国家当然不再盛行这种金制牙签,全部改为木制,而且也不必再挂在脖子上。

再趣的是,在意大利的餐馆和酒吧,即使你不进餐仅仅是喝上两杯开胃酒或其它饮料,侍者也会供给你牙签。因为意大利人对橄榄极为偏爱,经常嚼食,吃完橄榄后,就非得用牙签不可。

四、高跟鞋设计由来:原来是为防止妻子乱跑

高跟鞋与性感有关嘛?被誉为“高跟鞋之帝”的ManoloBlahnik会说:“当然!”高跟鞋就像是一把尖锐、性感、致命的匕首,让女人征服男人。古代的中国,当男人看到裹小脚女人走路摇摇欲坠时,会想过去搀扶,并满足了男人想要约束女人行动的占有欲。高跟鞋使女人重心后移,腿部挺直,并造成臀部收缩、胸部前挺,这都使女人的站姿和走姿富有风韵。

玛丽莲梦露与高跟鞋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一个小故事。15世纪时期,一个威尼斯商人娶了一位美丽迷人的女子,商人由于做生意,经常会出远门,他担心自己美丽的妻子会外出招惹是非,但又不知该怎么办。一个雨天,他走在大街上,地上都是泥,他的脚后跟沾上了很多,这令他步履艰难。不过商人由此受到了启发,请人制作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

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认为妻子穿上这双高跟鞋后就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她就不能到处乱跑了。可他没想到,妻子穿上这双鞋子,变得更加迷人,妻子常常在佣人的陪伴下,上船下船,到处游玩。高跟鞋使她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人们见到后,十分羡慕,于是一些讲求时髦的女士开始效仿,高跟鞋便很快流行了起来。

很多人认为高跟鞋源于西方,其实不然,最早的高跟鞋源于中国明朝,其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并以丝绸裱裹。在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讲究,是中国古代高跟鞋的代表。这双高跟鞋早于西方100年之久。

17世纪起,高跟鞋成为了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不过当时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样式。18世纪时,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纤细的鞋跟,可惜支撑力不足,到了18世纪后期高跟鞋的高度渐渐回落,流行起一种加上丝带及蝴蝶结的鞋子。

20年代至今,钢钉技术为女性带来了福音,让设计师能够设计出让女士又爱又恨的尖细鞋跟。当年玛丽莲?梦露就是穿上由SalvatoreFerragamo设计的金属细跟高跟鞋才一举成名的,她曾当众承认高跟鞋对她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五、105岁老人每天化妆做发型

居住在美国华盛顿市一家养老院中的西尔玛· 奥斯汀老人,今年3月16日度过了自己105岁的生日。目前,她已经有了4个孙辈、5个曾孙辈和5个玄孙辈。老人的爱好就是每年和孙辈到全美各地去旅游观光。

在退休以前,西尔玛在奥尔登百货商店当会计员。这是一家时尚用品商店,老太太在这里养成了喜欢穿时髦新衣服的习惯。她至今仍每天坚持给自己化妆和做发型设计,始终保持着优雅的仪容。她认为,优雅的形象让别人看着舒服,自己也会维持好心情。她告诫身边的朋友,绝对不能上了年纪就邋遢。

虽然老人的视力和听力已经有所衰退,而且还要坐在轮椅里,但她的晚年生活一点也不空虚。西尔玛喜欢结交新朋友,还爱给身边的人讲一些幽默的小故事。养老院中一名员工说:“老奶奶的记忆力超强,她能详细叙述一战和二战的历史,回忆起经济大萧条时期所遭受的各种苦难,对本地的各种趣闻轶事也一清二楚。”

西尔玛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激情。左邻右舍都盼望买到她亲手用钩针编织的各种工艺品,家里人都非常喜欢她做的炸鸡块。在没坐轮椅以前,西尔玛还能下地摘草莓,72岁时曾花了一整个夏天把自己的住房重新粉刷了一遍。

结语:看了小编上文的介绍,您应该已经知道105岁老人每天化妆做发型的趣闻了吧,您也应该知道你不知道的生活史趣闻都包括哪些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分享给您身边的小伙伴们呢?那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