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夏季养生小常识 防暑降温要注意五点

来源:网络

夏季天气炎热,在生活上大家如果不注意饮食或科学起居,很容易患上中暑疾病,中暑的现象是夏季生活人们患病的常见现象。那么,夏季的养生小常识都有哪些呢?如何预防中暑?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夏季养生小常识

要点

夏季疾病发作都很快,但唯独有一种疾病是潜在的,到秋季以后才会复发,这就是“心病”。

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这里所说的“心病”,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理健康疾病,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中医中的“五行”,指出夏季是火旺的时节。

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阳气旺盛。人们阳气会外泄,那么,大家就应当注意夏季养阳的事情了,比如要休息好,多运动。

原则

一、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 酸角、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三、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指的是夏天阳气盛,以外治的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常见性疾病。如冻伤的治疗,可预防冬季冻疮;还能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等疾病。

防暑降温小常识

一、不宜室外活动

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

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防暑降温食品

绿豆冬瓜茶可祛暑

饮食调养:夏季应该尽量多吃一些具有利湿和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也可以多饮用西洋参茶或者是绿豆冬瓜茶等,都具有清热祛暑、利湿功效。

药膳可选择“夏枯草瘦肉汤”

夏枯草30克,猪瘦肉120克,法夏5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将夏枯草、法夏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煮1~1.5小时,加精盐、味精,再煮一沸即成。有清肝泻火、消暑利湿的功效

“三豆鳅鱼汤”防暑湿最佳

饮食调养:多吃温软食物,避免饥饱失调,食物以健脾化湿、益气消暑的为宜,在食用时还可以加入小米绿豆粥、绿豆汤、春砂仁、法夏、扁豆、冬瓜、西洋参等。

药膳可选择“三豆鳅鱼汤”

泥鳅300克,红豆30 克,黑豆30克,赤小豆15克,绍酒10克,炮姜10克,生姜5片。将泥鳅放入清水内,吐净泥土,宰杀,去鳃及内脏,洗净。将红豆、黑豆、赤小豆洗净备用;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将泥鳅放入锅中煎至7分熟后盛起备用。将煎过的泥鳅与洗净的红豆、黑豆、赤小豆、炮姜、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小时,放入绍酒,调入适量精盐即成。有清暑祛湿,健脾的功效。

宜温养脾胃 忌过食生冷

饮食调养:忌吃太多生冷,或因天热不愿进食,应多进食温软食物,温养脾胃,可多饮米汤,砂仁、法夏、苡米、芡实、红豆、扁豆等。

药膳可选择“赤小豆鸡内金荷叶粥”

赤小豆30克,鸡内金10克,鲜荷叶1张,春砂仁5克,粳米150克。将鲜荷叶洗净,切碎,连同鸡内金一同放入砂锅,加入清水1000ml,大火浇沸,小火熬煮20分钟,放入春砂仁后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将淘洗干净的粳米、赤小豆放入药汁中,添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以小火熬煮成粥即可。有健脾利湿,清热消暑的功效。

总结:通过上述文章小编对夏季养生小常识的一些介绍,大家对夏季防暑降温的准备工作应该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了吧。其实在夏季一定要注意的就是饮食,因为夏季饮食对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