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盐吃多了会怎么样

来源:网络

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每天都要吃饭,而吃饭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吃盐。你知道吗,我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每天都处于吃盐过多的情况下,而有些人认为,盐又不是毒品,就算吃多了也没事。但其实错了,盐吃多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损害,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大家盐吃多了的坏处。

1、盐吃多了容易导致肥胖

很多体形肥胖的人都想把身体瘦下来,可是用了很多办法,却都没有瘦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营养专家的多次研究发现,因为体形肥胖的人都喜欢吃菜,而菜中的含盐量非常大,正是因为食盐过多,所以才导致体形减不下去。

日本营养学专家曾对1400名体重超过正常标准30%以上的肥胖者进行饮食习惯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6%的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在10克以下,有25%的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在20克以上,其余49%的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平均在10~20克之间。

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每人应控制在6克以下,调查中达到这一标准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18%。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他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他们把体格肥胖硕大的100只小白鼠分成两组,每组50只。甲组喂给高浓度食盐食物,乙组喂给低浓度食盐食物。除食盐的浓度外,喂养的食物量相同,在笼中分别放置转动器增加小白鼠的运动量,一个月以后发现,甲组的体重普遍增加,而乙组的体重普遍下降。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许多肥胖妇女的脚到了下午就会浮肿,穿的鞋子变得紧绷,其实是体内的盐分在作怪。“浮肿”是多余的水分未能被排泄而蓄积在体内时所发生的现象。一些人试图通过排汗或利尿进行减肥,实际上也是暂时消除了浮肿,对脂肪难以起到根本减少的作用。至于许多广告宣传的快速减肥方法,也是通过减去水分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由于平时摄盐过多,不久体重又恢复到原水平。

其实要想减肥并不难,一是适当控制饮食,二是增加体育锻炼,还有一条就是保持低盐饮食。

胖子除了少吃食盐外,还应少吃含盐多的食品。比如,酱油中的食盐含量是18%左右,腌制食品的含盐量也在8%以上,海产品的鱼、虾、牡蛎、海带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盐分。食盐中主要影响人健康的是“钠”,如味精含谷氨酸钠,小苏打是碳酸氢钠,都能增加人体钠的含量。因此,建议肥胖者少吃以下食品:火腿、香肠、牛肉干、猪肉干、肉松、鱼松、鱼干、咸蛋、肉酱、各种鱼罐头、豆腐干、豆腐乳、豆豉、豆瓣酱、味精、鸡精等。

2、盐吃多了可致癌

盐是我们饮食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在饮食中,一定要有度,不能过度食盐。经过医学家多次研究发现,食盐过多容易导致患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所以建议大家在饮食中应该注意自己的食盐量。

医学家建议,应该使城市每人每天吃盐量从现在的20克左右降低到10克甚至5克以下,以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专家称,有近50%的中老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6克的临界值。

盐食用过多,易导致血容量增加,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加,导致血压增高,还会导致血管硬化。另外,吃盐过多,让人产生口渴的感觉,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缓解,长期大量摄取盐会导致身体浮肿,同时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3、盐吃多了易得胃癌

英国和日本科学家对数万名男女的饮食习惯和身体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爱吃过咸食物的人患胃癌的危险是普通人的两倍。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已经不断向人们提出警告,食用过多盐分将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高盐食品还容易导致萎缩性胃炎,这是胃癌的前一阶段。

4、盐吃多了易诱发儿童疾病

百味盐为主,食盐可谓调味品中的老大。在现代膳食中,儿童钠盐摄入量逐渐增多,其中既有家庭一日三餐的盐超量,也有零食中含钠盐的增多。最近,儿童保健专家指出,无论是健康儿童,还是病儿,均不宜摄入过多的盐,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太咸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高盐饮食使得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更利于各种细菌和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存在;其次,高盐饮食后由于盐的渗透作用,可杀死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调,导致发病;第三,高盐饮食可能抑制粘膜抵抗疾病侵袭的作用减弱,加上孩子的免疫能力本身比成人低,又不容易受凉,各种细菌、病毒乘机而入,导致感染上呼吸道疾病。

5、盐吃多了容易引发心脏疾病

虽说咸味具有凝缩下降的作用,但凝缩过度就会爆炸并急剧上升。这种情况下急速上升的咸味会进入血液,增加心脏压力,引发高血压、心脏病。

因为味咸能入血,所以血病患者应禁止多食咸味食物。咸味的软坚作用会稀释血液并改善血液循环,对多热引起血稠和血液循环不畅有疗效。但是物极必反,咸味过度则让血脉凝滞不通,阻碍血液循环。所以产后、手术后、事故等造成出血严重的患者应禁食太咸的东西。还有因血液异常导致的高血压、心脏病也不宜多吃咸味食物。

6、盐吃多了易浮肿

很多人胖的时候是下身浮肿,穿的鞋子变得紧绷,其实是体内的盐分在作怪。中医认为身体浮肿是因为多余的水分未能被排泄而蓄积在体内时所发生的现象。一些人试图通过排汗或利尿进行减肥,实际上也是暂时消除了浮肿,对脂肪难以起到根本减少的作用。想要减肥的话,最好就控制饮食,加上体育锻炼,另外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少盐。

7、盐吃多了易长斑

研究证实吃盐过多肌肤上更加容易长雀斑,女人们一定要开始警惕了,食盐过多,除可使面色黑黄外,也有可能导致面颊长出雀斑。若同时摄入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过多,则会影响肝脏正常代谢而使雀斑更显眼。可见雀斑容易爱上饮食口味重的人,女性一定要注意。如果是自己做饭的时候一定要以清淡为主,如果外出吃饭也要记得点清淡的食物,这样有利于减肥,也有利于保健和美容。每天盐分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8、盐吃多了易睡眠猝死

睡眠猝死症近年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及菲律宾肆虐,过去16年共夺去超过5000人的性命。有专家怀疑,这种病可能和饮食习惯偏咸有关。

这个症状从1981年~1997年,夺去超过5000名泰国人的性命,促使泰国卫生部展开研究,寻找此病的真正成因。

菲律宾卫生部长说,50年代的调查发现,超过五成死于此病的人都有急性胰腺炎,而胰腺炎起因,可能是因菲律宾菜偏咸所致。不过他说现时专家未能确立其因果关系。泰国一项同类调查亦发现,出现睡眠猝死症的原因,可能和食用鱼露有关,但国际卫生组织无法确定。

防止食盐过多

1、少在外就餐,让你的“重口味”回归清淡

“湘菜”、“川菜”、“东北菜”……各种地方菜的菜馆,让你的口味越来越重。当人习惯这种重口味后,再吃清淡的饭菜就觉得不开胃、没味道,于是哪怕是在家吃饭,菜中的盐不由自主就要多加两勺,才够味。

少在外就餐的意义,不只是减少在外吃的那几顿饭摄入的盐,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你的“重口味”回归清淡,口味是可以培养,逐渐习惯成自然的。改变口味,是减盐最重要方法。

2、吃低钠盐

盐过量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盐中钠离子搞的鬼。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另一种选择,叫做“低钠盐”,虽然钠含量减少35%~40%,但咸味减少得并不多,比较适合不愿意改变口味的人群。

我国不少地区已经率先启动“限盐行动”,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西藏等地已向集体食堂、餐馆、家庭推广使用低钠盐。

要注意的是,一般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等人群适宜吃低钠盐。不过,由于低钠盐中钾离子的含量高过普通盐,尿毒症、肾功能受损等肾脏病患者,以及正在服用某些特定降压药物患者则不适宜吃。

3、做菜放盐别凭手感、估摸

很多人做菜放盐都是凭手感、估摸,这也是不可取的,很容易放盐过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引,人均日摄盐量应少于5克;而中国营养学会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每人每日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

据介绍,一个啤酒瓶的盖子,去掉那层胶垫,装满盐就正好是6克。有专家还支招:现在很多矿泉水、饮料瓶的瓶盖,都削薄了一半,这种瓶盖盛满了,就是4到5克。

如果你的口味能够接受,饮食结构均衡、健康的话,完全可以不需要放6克盐,放3克,甚至不放也可以。因为除了面包、馒头、咸菜、油条、生抽等等都是有(钠)盐的外,我们吃的大多数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钠)盐,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4、炒菜后放盐好过先放盐

要减少自己的食盐量,主要是在做菜人的身上。我们在做菜的时候,最好能够少放点盐,还有就是不要早早的放盐,最好能在起锅的时候再放盐,这样会更好一点。

如果早早的放盐,盐就可能渗入食物中,吃菜的时候把放的盐都吃到肚子里了,等起锅时放盐的好处就在于盐多数还在菜的汤汁中,一般家庭吃菜都不吃汤汁,这样既能起到调味的作用,又可以少摄入盐。

5、老火靓汤别喝太频、太多

很多家庭都有煲老火靓汤的习惯,有的两三天煲一次,有的甚至每天都煲。老火靓汤的烹制中为增加它的鲜甜感,一般都会放盐。少喝一点还好,有的人一次就喝好几碗,不知不觉中饭菜还没吃,盐的摄入就可能已经超标了。

专家建议:1、老火靓汤不要喝得太频,一次不要喝太多。一个月喝两三次即可。

6、少吃腌制食物

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需要大量放盐,这会导致此类食物钠盐含量超标,造成常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肾脏的负担加重。

此外,腌制食品中有较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与肉中的二级胺合成亚硝胺,具有致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性,是致胃癌的直接原因。

总结:通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吃盐过多的危害有所了解了吧。在我们的饮食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好自己每天的吃盐量,最好不要发生吃盐过多的现象。文章中也给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吃盐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防止吃盐过多。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