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生活常识 10个生活中健康“常识”别盲目相信

来源:网络

我们常常会说,知识你不知道,但是常识你得清楚,但是,这些常识是不是就是对的呢?比如,关于健康的常识,是不是每天喝到八杯水才是健康的呢?少吃一些主食最健康?这些类似的常识真的就是健康常识吗?小编告诉大家生活常识中的一些是不能够轻易相信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吧。

10个生活中健康“常识”别盲目相信

血压越低越好

我们的血压低于120/80的话就会能够防止心脏病以及中风的发作,但是血压也不能够太低的。如果我们的舒张压降至70以下,那么心脏病的发作或者死亡的概率就会多一倍的。

散步是最简单的锻炼之法

如果你有心脏病,且天空中烟雾弥漫,不要相信这种说法。研究表明,在烟雾弥漫的天气,空气中的小颗粒能提高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遇到这种天气,应尽量在室内活动,并打开空调———能将室内污染物水平降至50%。

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安全的镇痛药之一,也是减轻关节炎疼痛的第一选择

如果你每天要喝一杯葡萄酒(或其他酒类),不要相信这种说法。对乙酰氨基酚药瓶上的文字对每天饮酒超过三次的患者提出了警告,提示这种药物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就算酒精度非常低的酒类,也会给我们的肝脏带来麻烦的,就算医生建议我们对乙酰氨基酚的常用剂量为每天4克,但是如果你不能够做到一点酒不喝的话,这个最大剂量就不要超过2G。

完全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物

如果你是严格的素食者,不要相信这种说法。你若既不吃鸡蛋,也不喝牛奶,那么摄取足够多的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只能通过营养补充物来实现。

干家务或种花种草比轻微锻炼更有利于健康

如果你正试图避免患上心脏病或治疗心脏病,不要相信这种说法。我们知道,活动就比不活动强,而大扫除或拔草并不能使心脏达到足以大幅降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几率的强度。相反,每周4到5次、每次30分钟的强度适中的锻炼可大幅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几率。一项针对近4万名妇女的研究表明,每周至少两小时的漫步可把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半。

游泳是理想的低强度有氧锻炼方式

如果你身患哮喘,不要相信这种说法。游泳池中的氯(一种刺激性很大的黄绿色气体卤素)能诱发哮喘发作,即使游泳池在室外。如果儿童遇到这种情况,甚至会增加染上这种疾病的几率。

如果你有哮喘的话,为了我们的安全,最好不要尝试不一样的锻炼方式,如果儿童患有过敏症不超过7岁的话,就不要带他去氯气味强烈的游泳池中游泳了。

维生素D的摄入量越多越好

按照医生目前的建议,根据年龄的不同,维生素D的摄入量为200IU至600IU,但研究人员表示,1000IU至2000IU是最佳选择,且服用安全。你可以通过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铁,不过仍应该通过其他途径补充铁元素。如果你经常感到浑身疲力,最好去验血,检查一下是否缺铁。

每天至少喝8杯水

如果你的膀胱有毛病,不要相信这种说法。你也许可以通过减少喝水的次数去避免上厕所。如果你问医生一天应喝多少水,倘若没有接近神奇的“8杯原则”,一定不要担心。据调查显示,人体近20%的水分是通过食物摄入的。即便你每隔8小时跑一趟厕所,尿液颜色比较淡,也说明你摄入的水分其实已经足够了。

多吃绿色叶菜

如果你正在服用血液稀释剂华法林(warfarin),不要相信这种说法。华法林会阻滞维生素K活性,从而避免危险的血栓形成。维生素K会诱发血液形成血栓,所以,饮食中维生素K摄入过多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诸如菠菜、唐莴、羽衣甘蓝等绿色叶菜类蔬菜中维生素K含量尤其丰富,切忌一天当中多吃绿色叶菜。

剧烈运动要比适度运动对身体更有益

如果你不经常运动,或主要目标是减肥,不要相信这种说法。运动量大意味着很快会疲倦,不可能消耗掉足够的脂肪,达不到真正降低体重的目的。

2003年一项针对184名女性的研究发现,每周漫步150分钟,坚持一年之久,对保持苗条身材而言,同短时间内剧烈运动的效果一样突出。实际上,长期适度锻炼的女性同短期剧烈锻炼的女性体重下降幅度一样,平均达到15磅至18磅。最为理想的减肥之法是一周大部分时间进行适度锻炼,每次持续30分钟至40分钟。

7大饮食误区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但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深陷在饮食误区中却不自知。饮食与人的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错误的饮食习惯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危害。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哪些饮食误区?

误区一:越贵越有营养

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以鲍鱼和鸡蛋为例,两者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差别,但价格却差距悬殊。还有很多人青睐进口水果,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并非如此。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在营养价值上是一样的,反而进口水果漂洋过海,维生素C含量会大打折扣。因此,选购食物时,不要迷信价格,当地、应季、新鲜的食物更好。

误区二:少吃主食更健康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2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少吃了2两多主食。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

美国专家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可能会导致口臭、腹泻、疲劳等。中国专家也表示,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和心脏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应吃250克~400克主食。

误区三:晚餐最丰盛

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盛。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忽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则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和晚餐均占30%~40%。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四:食物相克要当心

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还原反应,形成砒霜。但真相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应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五:食物分“好”和“坏”

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六:精米白面最养人

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的确更招人喜欢。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七:水果含糖量太高

美国饮食家说,这个问题并不需要过于担心。他表示,水果中的确含糖,约占5%~10%,但也含有很多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K、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花青素、叶黄素等植物化合物,以及大量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总体来看,适量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医生建议,最好养成每天吃水果的习惯,但要控制好量,每天摄入200克~400克。

结语:以上的这些看似整天都我们挂在嘴里的健康“常识”是不是我们也是常常犯的啊,而且还是不健康的,所以大家立刻改掉吧。以及以上的7个饮食误区,我们也不要走进去哦,不然也是不利于健康的哦。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