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健康养生知识 会伤害耳朵健康的坏习惯

来源:网络

在人的五官中,除了眼睛以外,耳朵也是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因此有人把耳朵称为人的第二双眼睛,这个说法是毫不夸张的,因为听力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听力好的人反应速度也会很快。那么耳朵疼是怎么回事呢?如何解决耳朵痛的问题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健康养生小常识吧。

好的听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常会发生耳朵受到伤害的案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你忽略的小事是伤害耳朵的呢?

不注意淋浴头的清洁

夏季我们每天都要洗澡,每天都要用淋浴头,但是你知道吗现在很多人的耳朵受到伤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夏季洗澡时耳朵容易进水。即使淋浴头每天都有水流通过,它里面还是藏着很多细菌,这是由于淋浴头的结构造成的。淋浴头有一部分是弯的,当你用完淋浴头,这里就很容易残留一部分水,也就是说淋浴头里几乎是无时无刻没有水的。夏季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细菌是最容易存活的。第二天我们再用淋浴头的时候就会与生长了一天一夜的细菌们亲密接触了!

为了解决这个可怕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个小方法:就是推荐大家在洗澡时都要带浴帽,这样把耳朵保护起来就不用担心进水、感染等问题了。有句话叫斩草要除根,那么如果我们能定期清洗淋浴头,从源头上解决细菌的问题,不就能更有效地保护耳朵了吗?

经常拿掏耳勺掏耳朵

有的很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听力就些下降,就认为是耳朵里耳垢多了把耳朵堵了,于是立刻找来掏耳勺清理。其实,这样细心的朋友能注意观察自身的变化是很好的习惯,但是用掏耳勺就不是好习惯了。

首先被我们认为是废物的耳垢,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对外界的声音和杂质起到屏蔽的保护作用,耳道太干净反而会让外界噪音横冲直撞地冲击鼓膜,对听力造成伤害。其次,我们的耳朵有自己清洁的能力,能利用自己的双耳道将多余的耳垢排出。因此,我们自己掏耳朵就是在拔苗助长,有的朋友用金属耳勺自己不能控制好深浅可能会碰到鼓膜,有的朋友用棉签可能会把棉絮残留在耳道里反而会堵塞耳朵。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们不能频繁地掏耳朵,尤其当耳朵进水时更不能用。可以减少掏耳朵的次数,尽量找专业的医生用专门器械掏耳朵。

戴金属的沉重的耳环

爱美的女士都喜欢戴一些饰品,尤其是耳朵上每天都会换着花样地戴各式各样的耳钉或耳环,但是大家都会忽略掉这些饰品给您带来的伤害。有的朋友戴的是合金材质的耳钉会导致过敏,有的朋友戴的耳环很容易被拉扯到,也会导致耳朵被撕裂,碰到水后也会发生感染。

对于戴耳钉易过敏的朋友们来说,当因为戴耳钉而过敏时,应立即取掉并就医。对于这类朋友来说金耳钉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因为金是惰性金属不会轻易发生化学反应。另外塑料材质的耳钉也是避免过敏的好选择。同时,对于喜欢戴沉重的或很长耳环的朋友们,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记得把耳环摘下,平时也要注意避免不小心拉扯到耳环造成耳朵撕裂。

按摩耳朵好处多

《灵枢·五阅五使》中说:“耳者,肾之官也。”耳朵是肾经经过的地方,经常按摩耳朵有提高听力、固肾养精的功效。在工作间隙或上下班的路途中进行我们就可以对全耳进行最简单的按摩。在将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先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多次直至耳朵微微发热。经常照此法按摩可以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都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此外,还可以将手环成环状,由上到下反复摩擦耳廓数十次。这个方法不仅很简单,而且可以缓解上班族常见的颈肩腰腿的疲劳和疼痛。对于头晕和头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感冒引起的中耳炎

耳朵嗡嗡作响?夜深人静时甚至无法入睡?你就要注意了,也许因为平时对身体健康的不注意,已经影响到了听力。其实上呼吸道感染不注意治疗的话,也容易引起中耳炎,尤其冬季寒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疾病经常出现,如果大意,炎症蔓延到中耳,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往往可进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很容易让中耳炎反复发作,最终引起耳聋。因此,如果有感冒等症状,要及时治疗。

疲惫引发的突发性耳聋

生完宝宝后,妈妈变得更加繁忙了,好像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每天睡得越来越晚,到周末也没办法好好休息一下,因此感觉焦头烂额,身心疲惫,到夜里会感觉到头晕目眩,耳朵嗡嗡作响。这时你可就要多注意了!小心会引发突发性耳聋呢!

工作压力、情绪刺激、噪音污染、酒精吸烟、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可能引发突发性耳聋。而且最近此类病发的妈妈患者越来越多。临床普遍认为,这主要与血管病变、病毒感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有关。妈妈生活不规律的话,很容易因为内分泌功能失调引发耳部疾病。

有很多妈妈觉得耳鸣是因为着急或过度疲惫引起的,因而放松警惕,觉得休息下就好。实际上很多耳朵损伤是不可逆的,如果出现情况,一定要马上就医,尽早治疗。

过度使用耳机

因为怕开出声音影响宝宝睡眠,不少妈妈选择在家佩戴耳机听音乐或看电视,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也尽量佩戴耳机。但实际上,长期使用耳机已经成为损害耳部健康的一个重要诱因。

长时间佩戴耳机,即便声音不大,也容易引起噪声性耳聋。有的时候身处比较嘈杂的环境,如酒吧、KTV等,也容易引起噪声性耳聋。虽然少数轻度突发性耳聋可以自愈,但绝大部分患者要依靠药物治疗才能恢复听力。因此,一旦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等症状要尽早就医。否则,时间一长,会造成不可逆。因此,最好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尽量到宝宝不在的房间去用电脑,开出一点点声音是没问题的哦!

小心耳朵发炎引发耳聋

你知道吗?如果穿耳洞后没有护理好,也会让耳朵产生炎症。如果想打耳洞,那么一定要注意清洁,经常用酒精擦拭,如果耳环刺激耳部,应当及时更换。千万别自己吃点儿抗生素,因此不去就医,反而容易将炎症恶化,甚至造成耳聋。

除此之外,游泳时不注意擦干耳朵,用硬物掏耳朵等习惯,也容易引发耳部的炎症。

挖耳

俗话说:“耳不挖不聋”,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其可能造成耳道壁的损伤,严重的会伤及中耳和内耳,致使耳聋。

异物塞入耳道

家长应教育儿童勿将诸如豆类、珠子和果核等塞入耳道。遇到蚊虫之类的小虫飞入或爬入耳朵里,不要用器械直接取出,而应用酒或油滴入耳内将小虫迅速淹毙或杀死后再取出。

捏紧双鼻用力猛擤

不正确擤鼻有可能把鼻涕擤到中耳里去。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分次运气,压力不宜过大,一侧擤完了,再擤另一侧。

滥用药物

在用药之前要注意有无耳毒性。

鼓膜发生外伤性穿孔后冲洗或用滴耳剂

正确的方法是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防外来细菌侵入。

跳水姿势不正确

导致气压变化引起鼓膜穿孔。

婴幼儿喝奶时

其头位过低,或在其哭闹时喂奶,分泌物和奶液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感染。

乘飞机、潜水或高压氧舱治疗中

不注意做吞咽动作,导致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发生。

常在噪声环境中

且不带防声耳塞或耳罩,易患噪声性聋。听随身听(如Mp3等)音量过大和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听力下降。

饮食不合理

吸烟饮酒,过度焦虑劳累,心情不好,不参加体育锻炼,不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会加速老年性耳聋的发生。

那么该如何保持耳朵健康呢?一起来看看吧。

耳朵虽然是一两片肉肉,可是却在人体的听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耳朵受伤了,那么,你再也听不见幽美的声音,那该是多大的遗憾啊。既然如此,我们来看一下,其要如何在平时中,保护你的耳朵健康。

耳朵的保护,当然,就是对声音的保护了。所以,我们要避免到一个吵闹的地方去,例如,歌厅,迪厅。这些地方虽然热门,可是伤耳朵却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你让耳朵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对耳鼓的影响就十分大的。慢慢地,你的耳朵的听力能力,就会下降。而且在平时讲话中,如果别人小声一点的话,你就听不到。逐渐的,你的听力能力,就会下降。当然,如果你想改善的话,就减少或者是不再去这些地方,慢慢地,你的耳朵的听力也会恢复的。

有一些人的工作环境,就是非常大声的。这个时候,建议你就是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佩戴一些耳塞或者是耳套一类的东西,这样,才能避免你在工作的时候,因为噪声的伤害。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建议你们多讲话,因为在讲话的时候你要拿掉那些保护你耳朵的东西,因此,大家如果想交流的话,可以用纸来交流。

耳朵一旦有问题的话,就需要去看医生。要记得,这点是必须的。如果你有长时间的耳痛,或者是耳朵发炎以及耳鸣的现象,就要去看医生了。不要觉得,这是小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或者是过几天,它就会消失的。这个可不是小问题,要知道,耳朵本身结构就简单,如果出现这些问题的话,则会涉及到你的身体的其他部位的疾病情况的。

在听音乐或者是听CD等的时候,记得,不要把声音开得太大,而且如果戴耳机听的话,其时间也不要过长,声音也不能过大,尤其是在公车上的时候,其开声音过大,就会对你的耳道有一个不可逆的伤害了。

有好些人喜欢掏耳屎,这个看似是爱干净,可是却是错误的。要知道,其耳屎,不能常掏,否则会对耳朵造成伤害。最好的状态下,就是可以让耳屎自己干了后,自己掉出来,在你晃头,或者是睡觉的时候,其耳屎都有可能掉出来的。所以,没有必要非得去自己掏出耳病后,才罢心。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日常这些影响耳朵健康问题的习惯已经完全了解了呢?影响耳朵健康问题的小细节有很多,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一些行为,希望小编今天的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吧,大家一定要谨记这些哦。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