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天津爆炸事件:莫受“情绪污染”

来源:网络

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发生至今,每天打开手机,负面消息扑面而来,心理专家提醒,重大灾难面前,普通人也可能发生心理创伤,要注意从负面情绪中逃离,莫让自己受到“情绪污染”。而心内科专家也提醒,情绪过分焦虑紧张还可能引发应激性心脏病,跟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类似,面临死亡威胁。

天津爆炸事件:莫受“情绪污染”

太多负面消息容易使人情绪低落

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爆炸,事故至今已经造成多人伤亡,还有不少人处于失联状态。

在珠江新城一企业上班的王小姐,最近每天早上刷朋友圈,都会看到各种关于爆炸的新闻。“看了后心里很堵,工作也提不起精神,不愿意开口说话,看到别人笑都觉得是种罪过”。王小姐说,自己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对家人发了一顿无名火,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情绪有点异常,“我这是怎么了?”

清华大学心理专家樊富珉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几乎每个人都在看新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关注救灾。看得多了,大家也会有心理上的影响,这叫做替代性心理创伤。台湾就有这样的教训,台北的一个老人,在地震发生后,几乎每天24小时都在收看地震灾害报道,结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哭泣,整个生活受到影响,最后因为抑郁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北京有不少公司白领,一有时间就上网看灾害信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看的时候就很伤心很难过,负面情绪非常多,扰乱了正常的生活。

有研究表明,灾难还会让人的认知变得短视,注重眼前利益。中科院心理所李纾研究员及其团队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汶川地震之后,在即时的小额获得和延迟的大额获得中进行选择时(例如今天得到100元还是半年后得到150元),人们在灾难发生后比以前更加倾向于选择即时的获得;而在即时的小额损失和延迟的大额损失中进行选择时,人们则更加倾向于选择延迟的大额损失。人们在灾难后的选择中可能会更加注重于眼前的得失而忽略长远利益,从而变得规避风险,决策更为保守。研究者们认为,“这种信心的变化不仅源于灾难事件的心理冲击,也源于突然增大的对未来行为和反应的不确定”。

心理专家提醒要警惕“情绪污染”

广州市惠爱(脑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徐文军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灾难的亲身经历者,负面消息只会带来短暂的情绪低落,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但如果以前曾经遭遇过类似强大的刺激,如烧伤、爆炸、失火等,再次面对大剂量的负面信息时,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再次出现,触发创伤记忆,带来心理创伤

“从宣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天天面对同类的负面信息,就会觉得到处是危害,到处不安全。这种负面东西看多了,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搞坏,变得悲观、消极,觉得人生就是灾难,选择性关注负面新闻太多,会带来精神污染,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社会的阴暗面放大,否定社会,变得情绪焦躁,过分担心,这些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

徐文军提醒,多愁善感、神经比较脆弱敏感的人,更容易产生创伤性心理,将别人的灾难放进自己的生活。如果本身就有心理障碍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加重病情,引发心理疾病。

该如何面对这种接踵而来的坏消息呢?徐文军建议,一是要对消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鉴别,二是为了自己避免受到精神污染,要少投入负面情绪,不要长时间集中关注这些负面新闻。

以免信息吸收不对称,把自己的情绪导向负面。

此外,徐文军也提醒,要注意不要让自己成为“情绪污染源”。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情绪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感染性。类似王小姐对家人发火的行为,就是自己受到情绪污染,成为一个污染源,转而向家人扩散负面情绪。

樊富珉教授也指出,普通人对灾区最好的帮助,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帮助灾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果长时间出现负面情绪,自己不能排除,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伤心过度小心应激性心脏病

灾难突发,不仅对普通人的心理有影响,还可能对生理产生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特意撰文提醒,一起又一起的灾难,越是突发,越是意料之外,越是身陷或情陷之中,越要注意调整情绪,包括自我调整、倾诉、痛哭、释放,切莫把悲伤强压在心里,因为过度悲伤可能导致应激性心脏病。

张海澄介绍,这种病最先是在日本发现的,后来被欧美乃至全世界认可,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cardiomyopathy,TTC),又称应激性心肌病、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可逆的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而无冠状动脉的异常。常常表现为心脏左心室的一块心肌突然变薄,被血液冲击得像气球一样鼓起来,在心尖形成一个大球囊,又像捕章鱼的篓子,因为这种病通常起因和情绪有关,所以被称为应激性心脏病。

紧张、不安、焦虑、悲伤等情绪为什么会引发心肌变薄、使心脏像气球一样心尖部位膨出呢?张海澄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应激的情绪会引起人体内的激素改变,进而引发心肌的改变,同时局部血管痉挛又会加重症状。与真正的心脏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的心肌有恢复的可能性,预后也通常比真正心脏病患者要好。

广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向定成介绍,临床上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病例,因为情绪波动、焦虑等引发应激性心脏病,需要急救。“目前医学上对这种应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了解还不够透彻,尚处于学术研究阶段。”有的病人因为一些情绪刺激,发病后出现血管痉挛,跟心肌梗死表现症状一样,但造影检查发现血管并未堵死,经过治疗后,短则1-3个月最,长则6个月即可恢复。“这种病发病率不算高,通常病人没有基础疾病,女性患者多一些,平时精神就比较紧张的人群易发,跟遗传关系不大。”

专家提醒,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会出现胸闷、心痛、背痛等一系列症状,一些心脏病(比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也类似,但两者关注的频率不同。冠心病患者胸闷心痛常常持续半小时左右,之后稍有缓解,然后再次重复,而应激障碍患者的心脏相关症状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一整天。此外,应激患者可能有失眠、口干、出汗等一系列症状。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