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浑身不自在可能是心病 仪器查不出的症状

来源:网络

病由心生,谁都听说过,但到了自己身上,未必谁都能意识到。甚至,即使医生确诊,还有很多人不愿承认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症状。他们大多要求医生开药,越快见效越好,而拒绝接受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治疗方式。因为,他们不自知,也不愿正视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临床中,这样的病例很多,医生们无奈之余,只能尽力解释和劝说,而最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还需要患者自己决定和配合。在好大夫网站,查找治疗头晕头痛,排在第一个的——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闵宝权大夫,每天接诊的病人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案例一

仪器查不出来的54种症状

“烦躁、焦虑、多疑、多怒、不想说话、多梦、容易疲劳、记忆减退、头昏发沉、头皮发紧、肌肉紧张,脖子后背酸困、僵硬,浑身无力,手脚心发热,双眼憋涨、干涩,胃胀、无食欲,心慌心悸,口干口苦,对外界光、声、冷、热过分敏感,电话铃响都会吓一大跳……”这是一位33岁男性患者自己写下的不适症状,数一数竟有54条!就诊时,他出示了这张症状清单,反复强调要闵大夫好好给他诊断和治疗。得病两年多了,他去过多个大医院,看过不少医生,断断续续服药,病情时好时坏。“我怎么觉得自己浑身是病啊!”患者提着一大包化验单和片子,“我做什么检查都正常的,我到底怎么了!”

闵大夫说:“你应该被担架抬着,直接去急诊的。看看有这么多症状,你还能活吗?!但看你的面部气色,其实比我还好啊!”听罢,患者的爱人在旁暗自发笑:“即使看电视中谁不舒服,他都会说自己也有这些症状!”

经过详细的诊疗,闵大夫诊断该患者为神经症性焦虑,伴躯体化症状。建议其在用抗焦虑症药(至少服1-2年)的同时,需做一系列的心理疏导。患者说:“您给我开点药,我自己再调一调,不就好了吗?”

闵大夫说:“药肯定该服。但为何您会有如此多的躯体化症状呢?与您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有关,也与您的成长有关。小时候一直很受爸妈的宠爱吧?养成了非常自我为中心的感知和思维模式,长大后外界环境稍欠友好,就很容易会产生内心的不快,时间久了,越攒越多。”

“即使您从来没做过任何检查,我判断您的这些症状应该是功能性的。不管您如何感觉、如何难受,不管您的考虑如何,您刚一开口,刚把症状清单一展开,我心里就已经有数了。您描述的话、解释的话,3条也好,24条也好,都不改变您得病的性质。只是我不让您说个痛快,您难受,心里不会认可大夫的。而且我知道,您内心一定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提出,还有几个钻牛角尖的问题等着抛给我。根据您上面的描述,哪怕是没学过医的人心里都能明了几分,您爱人的感受就比任何人都要强,您看她在咯咯笑呢。”病人仍不相信这些症状是功能性的,希望闵大夫能做进一步的检查。闵大夫说:“您不明白情有可原,谁叫您是病人呢?看似身体有病,实则病在心里(理)。假如您真的明白,悟透了,放下了,何来这么多症状?”

医生点评:时不时会见到某个病人有10-20种症状,但他这可是创纪录了!无疑是神经(官能)症非常好的素材啊。

当时,病人说那么多检查都没发现异常,是不是他得了怪病,或者尚未研究出新的高精尖医疗仪器,所以未能发现异常。我告诉他,这是他自己在穷尽思维上的可能,说白了是在钻牛角尖而已。他又问,那您能不能改变思路,重新考虑其他可能呢?我说,现实的许多案例给了我们经验和思路的方向,教会了我们如何考虑才最有效率和接近最大的正确性。我们大夫要是无视症状背后的心理因素,执著于各种仪器的反复检查,反而就成了患者的悲哀。器质性症状有其规律,即使仪器查不出来,临床查体也能查出来,或能正确的、合理合情的被解释;功能性症状也有其规律,仪器检查一般是无法查出来的,大夫看的病例多了,琢磨多了,经验慢慢就丰富了。所以,诊断和治疗主要依赖于大夫的临床功力,即中肯的询问病史和简要的查体。即使要做化验和仪器检查,也是必要的排查和鉴别诊断,或应对病人和家属疑惑下的一再要求。

表面上这些神经症病人纠结于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症状和反复检查,背后是其强迫式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根源是其小时某种成长模式“种植”的结果。唉,有多少人遭受类似的各种身体不适,陷入其固有的认知和思维模式难以反思和自拔啊!我们当大夫的需要炼就火眼金睛,需要耐心细致,需要缜密的思维,需要精深和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应的心理知识以及对人性的透彻理解,才有可能正确识别和处理类似案例,但同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案例二

女大学生痛苦得要死,却强调自己没有心理问题

一个头晕和全身多种难受的21岁大一女生,心理咨询师给其做30分钟心理访谈后,闵大夫通过简约询问和“房树人”投射图画测试,又核实了心理助理所了解的信息,拟诊断神经症性焦虑伴躯体化症状。但该患者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心理问题,无需心理治疗,请大夫开药尽快把这些症状消除。由于病人的主诉非常多,闵大夫索性让她自己在病例本上写下症状和感觉:“现在没有心理、睡眠问题,但是身体达到这种状态无法消除,痛苦到想去死的程度……恐惧、失眠、记忆下降、头痛、头沉、整个身体都干枯干涩了,从腰部往上烧,如火般……严重到什么都不能干,不能学习,看电视、走路、站着、说话,都一样地难受……”

医生点评:看到她自己写下的这些话,大家应该能明白什么是“不自知”、“典型的意识和潜意识严重阻隔”、“头脑由意识支配,身体由潜意识支配”、“身体感觉很多症状,心里否认(回避)心理问题”。这样的病人在此时此刻,感觉痛苦万分,但内心与身体是隔绝的,何来自察自悟?不自知,又何来自我心理调整?不调整,何来症状的减轻和消失?

到底是头晕,还是晕头了? 怎样发现自己的心病?

一个人有躯体症状,而没有器质性疾病;或者有器质性疾病,但不足以导致或解释已出现的主要症状,就要考虑神经官能症的可能了。一般身体出现多种不适(超过四种以上),又有心理诱因,就要考虑功能性问题,当然同时也要排除相应器质性疾病后。上面这两名患者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生活中常见的神经症出现的躯体化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部僵硬疼痛、咽喉异物感、肩酸背痛、心慌胸闷、腹胀纳差、四肢酸软发凉、全身窜痛,严重者会有情绪低落、强迫思维/行为、烦躁焦虑、惊恐、濒临死亡感、记忆下降、失眠多梦等等。

除上述这些,任何可以想象到的躯体化症状都可能属于神经症范畴。比如头颅下陷感、紧箍感、蚁行感、某处皮肤发紧感、突出感等等。但若认为自己不是自己、自己内心被洞察感、思维被控制感、好像谁都对自己有敌意或议论自己,反复声称看见或听见别人没看见或听见的东西和声音等等,这些已超出神经症的症状范畴,要考虑为精神症状了,应尽快去精神专科看病。

心病从何而来?

一个人自出生,受先天禀赋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会有心理能量多少的不同,会有思维模式的区别,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心理特征和人格。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都是被各种关系互相影响的。

人有许多的不良情绪,可以用正面面对沟通协调(当事人双方之间)、申诉、倾诉、大喊、大叫、摔打枕头、哭泣等等方式表达出来,否则很可能可以转化为身体的各种不适。即使最近没有不高兴的事,几年前或小时候的负面体验或不良情绪,比如委屈、孤独、害怕、恐惧、不安全等,长大以后也可以经常莫名其妙地表现出来,可能是情绪方面的,也可能是躯体症状方面的。常见的“晕血症”便是很好的证明——一个很正常的人,就是对血有恐惧。那么,见到血的时候就会出现多汗、呼吸急促、心悸、面色发白等等症状,这些症状就是恐惧转化而成的,一旦离开有血的环境,便可自行缓解。心理课上做过试验,即使让这样的病人闭上眼睛,想象有血的场景(或其他不高兴、恐惧之事等),病人即可马上出现害怕、恐惧、尖叫、心慌、头晕、出汗等症状。

与晕血相似,很多患者的心中有许许多多没有得到宣泄和处理的负面情绪,并且自己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恶性循环使之越攒越多,很容易转换成各种躯体不适。有病人问,曾经经历的不痛快事早已过去了,我现在不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了,为何身体还有很多的不舒服?我的回答是:身体就是个记忆仓库,不管您愿不愿意面对,曾经经历过的伤痛、无奈、哀怨早已悄无声息地潜伏下来,暗藏在仓库的某一个角落了。否则,身体和内心不该如此难受的。自我调整(最好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引下),直接面对这些负面事件,重新梳理,使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得到合理的表达和宣泄,焦虑抑郁情绪、失眠多梦和身体的各种不适才有可能真正缓解和治愈的。但往往单纯的自我调整的效果欠理想,自然就容易犯病或犯病后病症很难被药物治疗彻底治愈。怎么办?找心理咨询师做正规和系统的心理疏导不失明智之选。不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的患者,这时往往说“以后再说吧,先服药看看吧”等等。

作为医生,我自然会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但作为心理科普,不得不说:有各种躯体化症状、情绪障碍、长期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等的患者,应尽快找神经内科、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看病,以确定是单纯器质性的或心理性的,还是器质性加心理性的。配合相应药物治疗的同时,最好加做正规的和系统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针对各种神经症或躯体化症状,抗焦虑抑郁类药物能较快速改善症状,心理疏导能促使病人更深刻地领悟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整,促进疾病痊愈成为可能。所以,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是相得益彰的。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