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舍不得丢东西也是病 你是不是囤积狂?

来源:网络

囤积狂名词解释:

“强迫性囤积症”(compulsivehoarding),俗称“囤积癖”、“囤积狂”。是指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有价值或者无价值的东西,把房子塞得满满当当的一类人,他们通常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是最普通的东西也舍不得使用,更舍不得丢掉,尽管这些物品已经妨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美国人当中有600万到1500万人是囤积狂,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5%。在澳洲,也有100多万人患有囤积癖。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不是很老,在各类人群中,40岁以上的人是主体,这与中年人的丧失感不无关系。但是,其中一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囤积癖的症状,甚至有些在小学时就有。

患有强迫性囤积癖的人,通常居住脏乱的环境中,随时可能生病、受伤、引发火灾和无家可归,他们对事物的过度依恋,或伤害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囤积狂”并非强迫症?

在美国,有的人把囤积的习惯发挥到了极致:家被各种垃圾占领——有过期的食物、发黄的收据,甚至还有死老鼠……

极端的囤积不是简单地造成混乱。大部分囤积狂都无法做到将多余的东西扔出家外,他们无法像他们原来打算的那样居住或者说利用厨房等空间。而且他们对这种环境也感到非常头痛。

人们普遍认为强迫性囤积症是强迫症的一个分支,但是最新研究发现,强迫型囤积症是与强迫症完全无关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障碍。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家居协会焦虑症中心主任大卫·托林将精力全部投入到研究囤积狂的大脑内部变化上。他说:“此刻,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团体还没完全定义出囤积症的定义。我们想做的众多事情之一就是弄清楚强迫性囤积症的一些大脑机制。”

托林说:“我们发现,当一个人囤积物品时,他的大脑活动情况与平常很不相同。当这个人正想破脑袋来决定是否需要将什么物品扔出去时,似乎这个囤积症患者将要以非常繁琐的方式执行这项活动。囤积物品的人在作出决定前,他们将会非常努力的搜寻他们的记忆,设法想出所有与这个物品有关的情况。这一番周折之后他们才会非常痛苦的努力作出让你我或许能够接受的决定。”

囤积癖的病理特征有很多,而且经常会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加重,其中包括强迫囤积行为的发生,阻碍思维的集中,过分的完美主义,还有一种儿童似的逃避行为,不愿接受和丢东西有关的不适感。

儿童也可能是“囤积狂”

与成年人的囤积症相比,儿童囤积症或许与强迫症观念和强迫性仪式行为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与非囤积儿童相比,儿童囤积者更易焦虑,更易产生身体不适,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患者的囤积行为多种多样,其多样性与成年囤积者中所观察到的如出一辙。一些患儿的囤积行为是出于他们对浪费的担忧,而另一些则是由于患儿的个人身份与物品融为一体,从而造成他们在丢弃物品时会感到似乎遗失了自身的一部分一样。大多数儿童囤积症患者在维持对自己物品的控制上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当对物品的控制遭到外界的考验时,这些患儿会变得极度痛心,甚至采取攻击性行为。

许多儿童在年幼时都会出现恐惧焦虑以及仪式行为,但随着年增志移,他们会在青春期到成年后不久这一阶段逐渐摒弃这些习惯。

案例分析:

怎么辨别囤积狂?“囤积狂”不仅仅只是非常不爱清理杂物的懒汉,他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件物品均保持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即使是那些看似使用时间最短暂的东西就像使用过的创可贴,他们都不舍得丢弃。过分偏执地将毫无用处甚至是腐烂变质的物品收集起来的人就是囤积狂。

案例一:洛林·布伦南的囤积时间已经长达20年。她和父亲、儿子(非婚生)、未婚夫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栋两层楼房里。这所住宅的大多数房间都非常混乱,有些甚至无法居住。她与未婚夫居住的卧室零乱不堪,各种物品泛滥成灾,它们几乎占据了室内的每一寸空间。洛林的钱包中填满了广告邮件和收据。布伦南的囤积习惯不仅毁了她的生活,还影响了她的整个家庭。她的儿子不能将学校的朋友带到家中来。布伦南和她的未婚夫已经订婚8年了,但是由于这种混乱状况,他至今没答应与她结婚。

案例二:很多囤积者还是不折不扣的购物狂。詹尼尔·阿洛克堆积了太多的物品,以致她将自己的住宅当做了储藏室,不得不搬到母亲那里与她一起居住。阿洛克说:“从记事起我就忘不了收集、保存和囤积东西。现在我只能生活在这些我需要摆脱掉的大堆大堆物品的周围。我有那么多的东西,我的住宅根本无法居住。室内没有坐的地方。我无法进入厨房。虽然我有任何与茶有关的东西,但我却无法与他人一起享用这些,因为我的收藏占据了我本应该居住的所有空间。”

案例三:克雷格·马丁的83岁老母亲在圣地亚哥市去世了,他不得不去母亲家清点遗物。18年来,这是他第一次回到母亲家。在克雷格的记忆中,母亲家总是堆满了各种物品。如今他发现,这个屋子已经没法住人了——因为这些年,他母亲囤积了更多的物品。“几乎每一堆垃圾的高度都有6英尺,差不多跟我一样高!已经看不见地板,因为上面也是杂物。”这些杂物,是过期的杂志书籍、空的药罐,以及成吨的旧衣服。

专家分析:

“囤积狂”总是想方设法记住一个东西:它是什么,最初为什么要将它保留下来?与此相反,没有强迫性囤积症的人不会对该对象考虑这么多。当一个强迫性囤积症患者囤积物品时,他的大脑活动情况与平时非常不同。当这个人试图决定将什么物品扔掉时,就好像是在经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囤积狂的消费模式和追求面子的人不同:那些东西成为囤积狂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向外界显摆的外表。这种对物品的留恋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某些囤积狂被迫清理垃圾后竟然不忍割爱之痛自杀身亡。对物品的珍藏源于它们所代表的实用性和可能性;比如一个漏水的水桶,只要囤积狂能想象到它的其他用途,就不会把它丢掉。

极大多数的囤积狂自认为是艺术家,也许囤积行为是因为创作力在胡作非为。

囤积狂深知,一块使用得当的垃圾在恰当的时机会向主人伸出雪中送炭的援助之手——它可以是一根针,一个刀片,或者一块土豆上还没腐烂的部分。

练习扔掉东西 学会放弃

囤积狂,不是精神病也不是强迫症,但确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强迫性囤积症无法治愈,没有药物能治疗这种病。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帮助“囤积狂”作出决定并平稳其情绪的方法。

练习丢弃

囤积狂对财产的依恋如此强烈,因此很难让他们避免这种愚蠢的行为。如果让这些人扔掉一些东西,他们就会感到心情忧虑,甚至会有自杀等行为。帮助“囤积狂”减轻心理压力,可以从练习将依依不舍的东西“狠心地”扔出去开始。

强制的清理有可能既耗时又伤感情,并且最终并不能有好的效果。大规模的清理也许能暂时解决健康和安全隐患,但在改变囤积者的行为或囤积症的病因上却收效甚微,并且结果是问题会死灰复燃。

从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囤积者本人也应该参与到强制清理的过程中,对清理活动适当的参与也有可能减轻他们所遭受的创伤。如果患者没有参与到物品的分配取舍中,那么他们对物品的依赖感以及对获取和保留物品的决定也不会有所转变。

如果事态已经发展到了岌岌可危的关头或威胁了当事人的人身安全,那么采取行动以确保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是刻不容缓的。

但如果强迫他们一次又一次这样做,最后他们在扔掉一些东西时,就不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情绪反应。

多聊聊天

接触——而不是粗暴和愤怒的拒绝——是干预囤积癖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囤积癖”病人没有速效药,多数人,尤其是老年囤积癖患者的子女,对待“囤积狂”的态度是:等待,等待他们去世的那一天。

带患者去旅行

可以带领患者进行“非购物旅行”,教会他们不要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设法让患者观看大量照片,让他们了解这些东西是多么不适合他们的生活。

关于囤积癖

囤积癖有5级,最高级是第五级。

有囤积癖的人也可能有广场恐惧症,所以不会轻易出门,限制了他的对外社交生活。

囤积癖者对他囤积物的价值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预估。

囤积者家中浏览频率最大的一处区域是书架中的书籍。这些书籍一定是他逃避生活压力的阀门。这些外界生活的影像被用来缓解广场恐惧症和强迫性囤积习惯的压力对他产生的折磨。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