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中医八纲辩证与心理健康

来源:网络

中医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的辨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了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与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称为八纲辨证。

我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了人的心理与中医八纲之间的一些规律,及心理对身体的对应影响。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心情和症状的表现虽然千变万化,但可以归纳为八大类,进行分析及用心理规律进行调治。

下面我谈一下心理因素与中医八纲辨证之间的相对应关系。

一、表里

中医根据病位的深浅,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

1、表证

表证,是指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表现为:发热与恶寒并见,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根据得病的症状进行心理原因分析,发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当外来事物对自己有伤害或不利影响时,人们同时会有一种本能的抵抗、保护的心理,在抵抗阶段的这些心理所引发的身体症状,就是表证。当某人或某事对自己有不利影响时,人们首先产生的是保护心理,就像遇到降温天气,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加衣服保护自己。这种保护心理就会影响身体的第一保护层,即皮毛,导致发烧时无汗的症状。在产生保护心理的同时,每个人因对事物有不同的心理定位,还会产生害怕、自卑、不敢干等多种复杂心情,这些心情越重,导致身体疼痛和沉重的程度就越重。对此事产生压力和与他人无法沟通的心理,其轻重程度和鼻子堵的程度是一致的。当你对事物的心理定位是外面的、外露的、有表现的,或抵抗性强的,这时的脉象是偏浮。容易患感冒的人,可以根据此规律进行反思,治疗感冒症状,增加抵抗力。

2、里证

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 (脏腑、气血、骨髓) 的一类证候。它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里证成因大致有三: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而致病。

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表现为: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腹泻呕吐、舌苔厚、脉沉。

里证三种成因的心理因素是怎样对应的呢?

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对应外在因素对你产生了影响,自己对此的抵抗和保护能力不足所产生的不平心理。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这种情况是外来干扰直接造成了伤害,人们的心理定位是面对这些伤害没有防备和抵抗能力,外来影响直接就伤害到自己了,没有前边保护、抵抗的斗争阶段。或者你的心理定位是根本不知道有外来影响,等发现了,这事就已经伤害到自己了,没有抵抗的过程,这类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三是自己对事物产生的各种不平心情,可直接按规律伤及相应脏腑;以及在饮食和劳逸方面的不平心情和表现,也可直接按规律伤及相应脏腑。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症与热症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1、寒证

寒证,是疾病本质属于寒性的症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的阳虚或阴盛而致。《黄帝内经》把寒证分为外寒、内寒两类。外寒是外邪入侵肌表所致;内寒产生于寒邪直中脏腑,也可在肌体阳气弱的情况下出现。

常见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寒证喜热。

导致寒证的对应心理是把事物定位为不好、坏事。寒证以“不及” 的心理为多,引起寒证的心情有不愿干、自卑、失望等。从心里就不想干、没有动力,所导致的身体表现就是寒证。恶寒喜暖的对应心理是面对某事觉得不好,又特别希望好。寒证脉迟,迟脉的对应心理是怕坏事发生,是拖着的阶段,想办法拖。虚寒两症也与自卑心理有关,其实有自卑心理的人也是由于对事物的定位不好、认为自己不足才自卑。抵抗不了外环境侵害的心情导致外寒。因自己某些方面不足而有自卑、孤独或失落的心情导致内寒。

2、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自身阴虚阳盛而致。《黄帝内经》把热证分为表热、里热两大类。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当表热之邪入里则为里热;表寒之邪化热入里,也可以成为里热。其病机属于阳气偏盛。阴液不足的内热是虚热。

常见表现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热证喜寒。

导致热证的对应心理是把事物看得太好。以 “太过” 的心理为多。引起热证的心情有:烦燥、特想干、亢奋、盼望、着急等。在各种好环境中产生的着急、盼望心理,和对某些“好” 接受不了的心理,以及在残酷环境里产生的不服、较劲的心情和表现,都可导致热证。怕热喜冷,口渴喜冷饮的症状,从心理规律来说是你认为是好事,但是又有接受不了的心理导致的。面红目赤的症状,是超出正常范围,觉得已经多了的心理导致。

环境好而产生的激动、亢奋、高兴、着急、盼望、紧张、赶快等心情和表现引发表热。对好环境的着急、盼望,对“好” 接受不了,及对自己的着急、盼望、紧张、惦念、赶快的心情导致里热。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盛实。

1、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细分又有阴虚、阳虚,表虚、里虚,气虚、血虚,五脏虚等。虚证的成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原因。

常见症状包括: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干少苔、脉虚细数等偏热症状;身疲乏力、形寒肢冷、精神委靡、自汗、舌淡胖嫩、脉虚沉迟等偏寒症状。

虚证的对应心理是对各种事物产生的不足心理,觉得该进来的没进来,不该出去的出去了。觉得自己或别人的能力不足、信心不足、无能为力、没办法、无可奈何、达不到而导致的各种不平心理,对不足的着急、盼望等心理均可导致虚证。我在实践中发现,先天不足是由于父母用软弱、无力、胆怯的人生逻辑教育孩子造成的。对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其他方面的信心不足和无能为力等心情和表现均可引发虚证。

虚证可分为血虚和气虚两大类。心理定位中有形的不足,如:钱、东西、用品、衣服、食物等,这些方面的不足导致血虚。心理定位中无形的不足,如:知识、政策、能力等,这些方面的不足心理导致在身体上反映出的是气虚。

只认为需要而自己又不愿去干,面对坏的事物自己抵抗不了、没有能力、勉强应付的各种心理,导致虚寒。盼望干而又无能为力,想干又受阻等各种心理,导致虚热。觉得自己不足,但遇上不好的事时有抵抗的能力、能够化解,这时是表虚。要觉得自己本身就不足,再遇上事,更抵抗不了,在表面斗争的阶段持续的时间短,这时外邪就可以入里,成为里虚。

2、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实证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二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

常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重则神昏谵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导致实证的对应心理,一个是觉得自己的某种东西多了,又不能让它出去,在里边存着;还有一个是不该进来的东西却进来了。

同一件事,因为自己的心理定位不同,可能引起实证,也可能导致虚证,关键看心理定位为何。觉得进来的多了,就是实证;要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无法使其出去,这种定位就是虚证。比如有些人没干成什么事,但从来没觉得自己不行,都是因为别人在干扰、影响、使坏,总有一个外边的“不行、不好”,把矛盾全都推到外边去了,觉得自己没问题,自己什么都行,这时他的身体表现不是虚证,是实证。因此,同一件事,由于每个人的心理定位不同,所得的病也不一样。

中医有“久病必虚” 之说。一个病开始是实证,在治疗当中逐渐转变成虚证,是什么心理造成的呢?有的人在对病的治疗过程当中越来越觉得拿它没办法、没招、没治了,这种心理定位就导致虚。有的人对病的心理定位是“我的病今年治不了也没关系,明年慢慢治。” 这种定位就不容易导致虚证的产生。而有的人还算不上久病,身体就已经虚了,跟觉得没办法、没招、使不上劲、没钱等心理定位有关,所以很快就虚了。实际上是人的不足、无能为力的心理造成了身体上的虚证。

中医还有一个概念叫“久病必瘀”。原本是虚证,后来在治疗过程中演变成实证,心理因素是想让病快点好,可病就是不好,总是停留在体内不动,这个程序定位就导致瘀。心理定位的重点如果放在病上,认为病总是不好,就出现瘀,以实证为主;重点放在自己拿病没办法上,就是以虚证为主。在给久病的人进行治疗时,在治病之前要先让病人把心理调整过来,否则这种“没法治” 的心理干扰,会给后续的调整增加难度。

四、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实际是总的分辨概念。你分辨出什么证,就表现出什么证。其余六证是在阴阳的指导下衍生出来的,把其它六证反推回去,又可归入阴阳,这样从阴阳五行的角度研究人体。其他六证是阴阳往下所对应的不同角度或题目。你分出里外,就产生了里证表证;你分出事物的好坏,就分出热证寒证;你分辨了进出,就有了实证虚证。什么都从阴阳这里来,你分出了表就有了里,里为阴,表为阳;你分出了热就有了寒,寒为阴,热为阳;你分出了虚就有了实,虚为阴,实为阳。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证候所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证总体上是“不及” 的心理及表现,阳证是“太过” 的心理及表现。

在八纲里也有几种病证同时出现的,从心理角度来讲是几种心理同时作用引起的疾病。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