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在“镜像”中认识自我

来源:网络

看到对方和自己一样的表情、动作,如同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镜像期”的相遇或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4月24日,北京回龙观医院2014年“心理健康促进与危机干预”对外合作交流大会上,该院心理科主任刘华清教授做了“走进法国精神分析学派”的精彩讲座。他以引人入胜的“香烟故事”作开场,生动阐述了拉康派精神分析的“镜像期”理论,让与会者领略了法国精神分析的魅力。在此,本版特邀刘教授撰文分享其讲座内容。

香烟的故事

两位心理治疗师,一位是拉康派精神分析师,一位是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德国精神分析师,当他们在工作中分别遇到一个类似的状况,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第一位拉康派精神分析师接待的是一位男士。来访者从候诊室走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抽出一支放在嘴上问分析师:“有火吗?”分析师回答:“您来这里见我,肯定不是为了抽烟。”这句话让男士很生气,他转身离去 。

第二位德国分析师在初次面谈中接待的是一位女性来访者。来访者一直在给他讲故事——一个非常有创伤性的故事。讲着讲着,来访者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说:“您介意吗?我抽根烟。”分析师说“可以啊”,还给她打火。来访者说:“多谢,我自己来,不劳费心。”分析师很尴尬。来访者继续讲她那创伤性的故事,同时吞云吐雾。

来访者是个非常智慧的女人,讲的故事很学究,分析师听着听着,出现了困意,很想睡过去。于是,他也从口袋里拿出烟。当来访者想给打火时,他也下意识地说了句“我自己来”,并很自然地点上烟吸了起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动作,让女来访者一下子呆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她开始讲述自己的孤独感。分析师完全不清楚来访者怎么会突然转到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香烟故事之后所发生的事。

第一位拉康派分析师在事后写道,我实在是很糟糕,为什么要阻止这个人?那支烟,是他当时唯一可以用来跟我说“我过得不好”的材料!这位分析师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她忘了自己是精神分析师,而突然站到了一个想要甩掉对方的角色里。

德国分析师在事后也开始反思。他在想,究竟什么促使来访者转移话题开始讲自己的孤独感。原来,德国分析师的干预是在“镜像期”的位置上发生的,当他对病人说我也“自己来”的时候,是在给来访者一个概念。对方拿到这个概念,一部分的考虑会是“我想想”。这个能够“想想”的“我”,就变成“他者”,进入无意识开始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我自己来”,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孤单的形象

对于精神分析师而言,初次与来访者“相遇”、面谈,也许一开始并没有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来访者向他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面谈本身对来访者已经是一种支撑。第一位拉康派分析师说,你抽烟我就不做,其实是拒绝了给来访做这个支撑。而德国分析师虽然也还没有从来访者的讲述中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但当他也点上烟,说“我自己来”(重复了来访者先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时候,却无意间引入了与对方相呼应的“移情”。像一扇突然打开的门,他的行为为来访者提供了一面自我觉察的镜子——“别碰我”、“别靠近我”。“我自己来”,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孤单的形象。

随之发生的沉默与主题改变,验证出来访者从他那里“听”到了什么。在治疗师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反馈给来访者的那一刻,来访者听到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声音。德国分析师虽然完全没有意识到,但他做到了,这叫“解析(演绎)”。最精彩的解析正是发生在这种分析师“不懂”的时候。

来访者带着一些东西来,她自己并不知道。那位德国分析师表面上看,也什么都没弄懂,但他的无意识已经抓住了一些东西。这个过程,对病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治疗师会在来访者的反应里看到,自己发生的效应是否精准,这叫“验证”。这是刹那间的过程。那位年轻的来访者,当她从这个治疗室出去,肯定会对自己说:他懂我,他听到了我在说什么,他理解我。

治疗师的作用在于,在治疗中,自己是为病人所用的。病人需要治疗师的陪同来走一段路;在这段路里,病人要学会去走自己的路。

“镜像期”是人类主体发展途中的一个必经环节

德国分析师自己点烟来吸的动作,让来访者如同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改变随即发生。这种“镜像期”的干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解释这种现象,不得不谈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镜像理论”。这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Marie-Emile-Lacan)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名词。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拉康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之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镜子中的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运动。这个阶段的婴儿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现他对这一发现的喜悦。这样一种反应,标志着婴儿认出自己的开始。拉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 。

“镜像期”的取名源于这种婴儿经验活动。通过镜像而获得的统一性尽管是一种想象的虚幻的统一性,但它却造就了自我这种异化主体的诞生。由“镜像期”经验开创的自我想象功能,并不会随着“镜像期”的结束而结束,相反,它作为人类主体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冲着镜子笑”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他是婴儿(主体)误认为自如控制了镜像能力的表现。“镜像期”打开了人类主体的想象维度,创造了自我的生存空间,是人类主体发展途中的一个必经环节。

后 记

第一次接触法国精神分析法是2012年。我们在飞雪时节终于迎来了等候已久的首届中法精神分析培训。来自法国的高尔德博士向我们讲述了法国精神分析对于临床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两个香烟的故事,镜像理论由此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并给我诸多启示。

高尔德博士的课也让我感到,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保有一颗平和、单纯的心,以开放的姿态对待来访者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或者说更机敏地抓住敏感时刻,并以恰当的方式与来访者互动。其实,来访者与治疗师的首次相遇,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第一次相见,而是治疗师第一次用心观察到(或潜意识地感受到)来访者的问题,然后给予干预,让患者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治疗师反馈,改变就会随之发生。治疗师需克制自己不要让这种心灵的互动因刻意的病史收集而毁于一旦。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