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什么是主观幸福

来源:网络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Dr. Martin E.P. Seligman)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所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在学界是最为先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如果想一直拥有幸福感,最好多交一些相对“穷”点的朋友。相比较之后,心理会感到自己“幸福”多了。

我们首先要了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总部。。如题所述的这种比较方法,英文称为Downward Comparison,中文可以理解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种说法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一点都不陌生。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成就感,惯常于向上比,但有时候向下比也会增加个人的幸福感。这种方法类似常识心理学,某种意义上是老调重弹,给人以蓦然回首的感觉。从美国积极心理学研究来看,这种通过比较获取幸福感的研究是比较新鲜的,这一点,有别于我们中国文化。

我个人也参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研究的最后结论是:幸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主观体验,幸与不幸完全在我心,你可以选择开心或不开心,而不是直观的开心不开心。举一个例子:同样是完美主义做事尽善尽美,张国荣最终因抑郁症而自杀,而崔永元虽然也得了抑郁症,最终走出了抑郁状态,这与他本身的心态选择有关系。因此,开心或不开心完全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个人境界,这不同于主动放弃,当争而不争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应当争取的情况下,个人尽力争取但最终没成功,则另当别论。比如时下人们面对诸如买房、恋爱、职位竞争等具体情况,往往容易陷入其中:凭什么那个女孩我就得放弃呢?女孩已一再跟你表示对你没感觉,可你偏认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就陷入了一种偏执,因为究竟有没有缘分是你个人努力和对方的感觉共同说了算,不是完全能心想事成的。所以这里就有些成功学的误导,有些成功学走极端,觉得心想事成必须树立信念,信念一定要达成。可目标能否达成是综合来看的,所以简单说,知足常乐就是你尽力的事情你就乐吧,没有尽力的事情就不应该乐,你自己放弃,那是活该。

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总能找到向上或向下比较的对象,来维持一种平衡。这就是为什么说幸福是一种修炼的境界。比如在工作中,该你争你不争,晚来的人都上去了,最后你觉得郁闷。反而你争取了没争下来,因为时机未到或其他原因,你会反省总结经验想为什么没做好,这样你会转移注意力,不会偏执于“没争下”。

在心理学上,我们讲绝对乐观主义、相对乐观主义,绝对悲观主义、相对悲观主义。绝对乐观主义是傻帽,那就是阿Q,相对乐观主义就是说你能够务实。悲观主义并不是坏事,可以避免盲目乐观,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悲观,这是相对悲观论。相对爱自己是自信,绝对爱自己是自恋,绝对爱他人是自卑。

“知足可能让人止于此地,而不满意可能让人不断前行”,这种说法同样也是相对的。比如说,你辛苦工作达到人生目标了,是否就松懈下来呢?人肯定是要有进退的,不能总是处在辛苦状态,那就没有意义了,就像牲口。所以这时候没人说你的,什么时候说你呢?你犯浑!举个例子:唐骏。他自傲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他过于招摇,如果能低调人们就更喜欢他了。他做了很多很成功的事情,但在学位这件事情上很失败,他事后的否认更受人们唾弃。所以,人们应该在成功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失败,在失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成功,这点,他没做好。而这种现象,在政界、商界比比皆是。

在一个工作单位里,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半途而废,这是很自然的。你能干下来证明你的价值,没干下来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摆正自己最好的方法是,第一看自己尽了多少力,我尽力了我不会怪自己,我没尽力我会怪自己;第二我会看运气的成分,有时走运有时背运,但我不会纠缠于运气。如果我这次走运了因此觉得下次好运还应该是我的,那就完了,这样就是把自己惯成自恋了。这次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下次的绝对成功,这就是相对悲观。从心理健康来讲,当一件事情尽力了但没做成的时候,你仍然纠缠自己或者纠缠别人,那是加倍的伤害。别人对你的折磨还可原谅,自己折磨自己就不可原谅了,这就是想不开了。

我们讲积极心理学不是现代人才有这个意识的,古往今来,我们中国文化中士大夫修炼的各种境界早已有之,你遇到不开心,一句话:“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关键是你转变心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在这个点上,可能就不只是一句诗词了,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激励了。

什么是主观幸福感,我们之前说是一种选择,选择说白了还是你自己的心态,是自己修炼的功夫。谁是心理修炼的九段高手?我提名苏东坡,他一生起起落落跟股票走势似的,他不是没自杀过,但他最终心态是好的。这种修炼一方面通过学习,另一方面是自己觉悟。该出手时出手,该缩头时缩头吧,到头来是为自己开心。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