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校漂族”:该往哪里漂?

来源:网络

小刘是青岛大学毕业生,这几天,正当许多同学进入新单位报到之时,他却开始了在青岛啤酒城的短暂的打工生涯。6月就毕业的小刘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他租住在学校附近,表面看起来,他俨然还在过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校漂族”。2009年暑假许多岛城大学毕业生像小刘一样,选择了“漂”在校园的生活状态。

校漂族“漂”在校园

其实,对于2009年的岛城大学校园来说,“校漂族”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校漂族,今年更加引人关注。记者从岛城各大高校了解到,今年许多“校漂族”在暑假里都选择不回家,他们中一部分是等待考研的大学毕业生“考研族”,另一部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留档待业学生。

小刘是“校漂族”中的典型一员,家乡在沂南的他今年本该毕业工作。但是却遭遇了就业寒流。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是一般的工薪阶层,收入不多,今年毕业的他本来想早点找到个合适的工作,回报双亲。可是到现在工作问题一直还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这个暑假留在青岛继续找工作,期间,他随时看着校园广告打点短工,维持基本生活开销。他表示,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准备全力以赴考研。与小刘不同,青岛理工大学的小梁则不需要为未来的生活担忧,因为家境比较优越,小梁算是“校漂族”里面最轻松的群族之一。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已经找了好几家单位,但是就是感觉不对路。他不愿意在一个不满意的公司屈就,宁可等待观望一段时间。目前他就在学校附近租住,平时还可以利用学校里的BBS、球场、图书馆、实惠的食堂,过着单纯的象牙塔式的生活。

四种“校漂族”

学习型:这包括考研族和留学族两种,这是校漂族主力。考研型的学生有的是真正钟情于专业,希望继续深造,有的则是利用考研躲避就业高峰。留学型的学生则利用暑假留在学校附近,上外语补习班,为出国做准备。或者有的学生已经在等待签证结果或者准备签证的“校漂”相对比较轻松。

“近水楼台”型:学校是各类信息交汇的地方,很多在毕业前没有找到如意工作的同学,选择留在学校附近,通过一个暑假的准备,利用经验,抢得先机。

寄居型:一些同学家境富裕,不愿意面对择业压力,对职场前途悲观,通过寄居在学校的周围,延续校园式无忧的生活。

创业型:还有一小部分特殊的“校漂族”选择了放弃所学专业,在学校周围尝试开店,小本经营,享受生活。

“校漂族群”逐渐增多

尽管没有确切数字,但是据记者了解,进入2009年来,校漂的数量整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大学校园附近,暑假里漂在校园的学生随处可见。而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大学生,他们都表示,如果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宁愿做“校漂族”。记者了解到,“校漂族”所占的比例会因高校的不同和专业的不同而不相同。相对而言,热门专业的“校漂族”数量较少,而传统和冷门专业的“校漂族”相对较多,男校漂比女校漂相对更多。

“校漂族群”的增大,有着宏观社会层面的原因。青岛市就业指导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猛增,另一方面则是在大的经济形势下,理想的就业岗位也在减少,岗位需求与供应比例严重失衡,造成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快速顺利地进入到就业通道,大量滞留在学校。然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也存在着许多深层的心理因素。青岛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国梅表示,“校漂族”们大多在大学期间没有比较明晰的自身定位,同时对未来有着比较不切实际的幻想。大部分的校漂族们在谈论自己未来仍然保持着美好向往,在遭遇到现实的冷酷后,他们宁愿继续留在相对安静、温暖的校园里,似乎这样就可以远离社会的竞争和纷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成为大学毕业生依然选择做“校漂族”的重要诱因。她表示,“校漂”现象的增多,更多地显示了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生在心理上对社会的疏离感,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孩子在市场经济时代就业竞争加剧后暴露的脆弱个性。

“漂”不该成为常态

在经济形势低迷时期,选择留在学校附近,养精蓄锐,以利再“战”,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是,专家提醒,大学毕业生“漂”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该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

另一位“校漂”王新对记者道出了许多校漂族的心声,他告诉记者,其实他自己特别不想长期做校漂。辅修过普通心理学的他不无担心地表示:“半年到一年是个期限,如果超过这个期限,会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王国梅表示,“校漂族”把对社会的适应期和缓冲期放在学校,用一点时间反省自身和规划未来,应该值得提倡和鼓励。但是她提醒说,大学校园毕竟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尽管单纯的环境有利于缓解压力,但从“校漂族”的生活状态来分析,他们的人际关系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范围的交际活动,这样十分容易产生孤立感,导致焦虑甚至抑郁。同时,“校漂”现象或多或少还反映出一些学生还无法接受社会,融入社会的心理现状。因此,她表示,漂在学校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漂”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千万不要把“漂”看作是逃避社会现实,逃避应承受的社会责任的一个“避风港”,要树立自信,漂到一定时候,要战胜自我,勇于接受社会挑战。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