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专家解读自杀的心理病源

来源:网络

有媒体22日曝料,年仅39岁的人大化学系主任坠楼身亡。仅最近一周各地就发生了多起自杀事件:南京“走饭”自杀、佛山一男3天两次自杀、福建65岁老太跳海自杀、西安一司机反锁车门自杀……而近年统计分析表明,自杀者中50%-70%是抑郁症病人。

群体分析:青少年比例陡增

来自卫生主管部门的资料显示:江苏居民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4.7%。

南京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曹栋说,相对于庞大的潜在自杀人群来说,就诊的仅是极小部分。研究分析,自杀之因,主要由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决定。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对自杀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当下,正处于社会矛盾尖锐期,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各行各业竞争加剧,青年人的就业、考研、婚恋压力变大,成为导致自杀现象增多、年轻人自杀增多的客观因素。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军分析,青少年心理特征尚未完全定型,面对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而且,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特有的依赖、敏感、孤僻等群体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中一些人的无助感、孤单感异常强烈;他们又成长在网络时代,很多人因沉迷网络而沟通能力降低,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理疾患乃至心理抑郁,直至自杀。

社会病因:人文关怀普遍缺失

专家认为,时下的人际关系结构和社会用工方式,也加剧了心理疾病多发。过去的职工是“单位人”,一旦有人遇到想不开的事,党、政、工、团都会出面做思想工作,同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其实,这就是最基本的心理疏导, 相当于为社会筑起了第一道‘防火墙’”。 而当下,大多数单位在这方面已“功能退化”,大多数企业的用工方式也缺乏人文关怀。

省社科院李宁宁研究员进一步分析认为,自杀率升高与当今的教育方式也有一定关联。人们评价一个孩子是否成功大多“唯成绩论”,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个性品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却普遍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很多孩子长大之后,一旦遇到困难就不知应该如何解决,普遍缺失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症结:10万人仅一名心理医生

目前,国人有了心理问题,大多数是“憋闷在心里”,仅有少数人会到医院去看心理医生。这当然有社会习惯与文化传统的原因,不过,也与我国心理医生奇缺有关。在美国,每1000人中有1名心理咨询师,而目前我国每10万人仅能配备一名心理医生。在南京,除脑科医院、中大医院等医疗机构现有几十名具有国家卫生部认可资质的心理医生外,其它医院心理医生多数为兼职。

心理医生不仅人数少,水平也参差不齐。据介绍,国外对从事心理医生工作的人,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而我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训练,有些则是从医学、社会学、伦理学“转行”而来,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而解决这些问题,牵涉到教育、卫生、劳动多个部门,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