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了解你真实的内心

来源:网络

当今社会,能在家庭里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在事业上大展所长、备受重视与肯定,自己又活得健康愉快,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才算是幸福且成功。可问题是,有这等际遇的人显然不多。更多人的普遍感觉是,得到的爱与肯定都不够,心里觉得空,烦躁、易怒、苦闷、忧伤、自怜、哀叹、茫然便都容易滋生。于是,人们就会自然地去找些东西来填补。

不过较少有人明白如何爱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如何让心智更成熟,好多人甚至都分不清爱与肯定,跟同情怜悯有什么差别。所以,人们自发采用的让自己满足的方式,常常跑偏:诉苦而求得关注同情,可以帮一个人更加沉浸在自怜中;自怜带来的自我麻醉,可以让人暂时忘却或感受不到痛苦。诉苦者本人想要被关注,好心的听众慷慨地给予怜悯和同情。内在动力加上外部强化,诉苦的行为便一而再再而三出现。

如果只是以“我好惨,我真不幸”的受害者自居,而不能真正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那诉苦者的生活不会有实质改变。沉浸在自怜和抱怨中,不会帮人真正学会自尊自爱。内心所匮乏的爱与肯定,永远补不上。

明白了诉苦的实质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应对。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如果耐心倾听无数抱怨并热心支招,结果却是对方并不想费力寻求成长改变,所有的热心相助只不过助长了他(她)的自怜,这对双方恐怕都得不偿失。

有熟人诉苦,最先要选择的是,听还是不听。这首先要看是否行有余力。如果自己还为烦心事儿缠身,工作了一天劳累不堪,或是很容易卷入到别人的负面情绪里,很久出不来,那还是不听比较好。直接表明自己目前需要休息或者爱莫能助,是对人对己的坦诚。如果做不到这样的坦诚,仅仅出于好心或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而勉强支撑,其实只会拖累自己,也帮不了别人。要知道再貌似可怜的人,如果还能找人诉苦,能说清楚当前境遇,那说明已经具备了承担并改善他/她的生活的能力或潜力。

如果有余力作陪,也还要看看对方是真的在倾诉,还是习惯性诉苦抱怨,博取同情。平日从不轻易流露脆弱的人,难得一次敞开心扉;或者你原以为很了解的朋友,展露出埋藏已久不为人知的心事,那的确需要用心去倾听、理解和关怀的。朋友能向你敞开心扉,这份信任弥足珍贵。这时不见得要去帮对方解决什么问题,用心陪伴就好了。多数人在感受到关心支持、情绪平复下来之后,自己便知道该怎么做。若是听了想帮忙而不知道能做什么,不妨直接问。

如果诉苦者只是强调自己的无辜可怜甚或悲惨,尤其是类似的诉苦重复三次以上,听者就要当心了。这看起来已经不是倾诉,是一再倾倒。听多了其实意义不大——于对方无益,给自己添烦。

如果你能够引领对话的走向,不妨打断重复的抱怨,有效安抚情绪,进而促使他(她)去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甚至采取有效行动。如果觉得难以引领,反而让自己不堪其扰,那就需要及时打断或离开,给予对方真实的反馈甚至是一些敲打。比如反问对工作不大负责的潇潇:如果你是老板,能容忍员工这样做吗?这样做很可能比勉强听她抱怨或随意支招更有效。实在想给对方建议可以给,但要有心理准备,诉苦的人可能还停留在自怜中,根本听不进去。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