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个性该不该塑造

来源:网络

性格塑造内容。

对自己进行性格塑造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良好的性格,二是矫正不良性格。在培养良好性格方面,应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同伴及社会实践活动在性格塑造中的作用。我们知道,我们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是我们模仿的榜样,更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信任、关注和赞扬,一旦我们得到了这些,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自尊、自信就随之而来。如果一个学生经常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是赞扬,而是训斥、厌弃,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敌对、怨恨等情绪,久而久之,就为产生孤僻、冷漠、自卑、嫉妒等不良性格埋下了隐患。也难怪马卡连柯说:“我在这一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另外,充分发挥班集体、同伴的作用,应培养学生自制、守纪、勇敢,关心集体、刻苦耐劳、奉献等性格特征。集体为学生的性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性格的熔炉,马卡连柯说得好,“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拨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中,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个性及其塑造意义。

“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说法。但一般认为,个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系统。在个性这一大系统中又包含三个子系统,它们是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动力系统(动机、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和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性格在个性系统中具有核心地位,一般认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总和称之为性格。由于性格在个性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对我们实施个性塑造时,应把重点放在良好性格的培养上。

我们知道,学生的性格塑造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具有突出地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尤为重视性格教育,他把教育的目的归结为“人的个性培养计划”,把性格看成是个性的核心。爱因斯坦曾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可见,性格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事业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应及早进行培养和塑造。性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它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个人主观努力逐渐发生、发展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所以应及时对我们进行性格教育,以期塑造良好的性格。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