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怎么让孩子更聪明方法

来源:网络

某种东西短缺时,可促使孩子思考代用品

人一得到想要的一切、心满意足时,精神会松懈,丧失思考的欲望。从这方面而言,物质丰富的现代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不善于思考。没有自来水便喝不到水,没有筷子和碗便吃不上饭的孩子增,也许是由于所需要的东西一应俱全的缘故。

如果孩子感到缺少某种东西,这是促使其思考的机会。孩子缺少橡皮,你就说“给你”,那很简单,可是,长此以往,永远培养不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

和孩子谈话时,务必不要提出用“是的”、“不”便能回答的问题

据说报纸、杂志记者采访时的窍门之一是,提出的都是让对方用“是的”、“不”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例如,“你是千叶大学的学生吗?”“是的。”“是工学系吗?”“不。”提这样的问题,从对方是问不出什么情况的。稍微改变问法,“你觉得千叶大学如何?”这样一问,对方就不得不开动脑筋,想办法回答

因而,一个出色的采访记者得到的不只是谁都能作的回答,他能起到领航员的作用,把被采访者的特点和个性都问出来。

和孩子谈话时,采用这种“采访方式”是有效的。我常看到,有些母亲在和孩子谈话时,一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发言的口气来说话。诸如“那个是信箱吧这样的问话,孩子所能回答的范围已确定,没有思考的余地。

这时,起码要提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何时发生”、“为什么”、“何看”之类孩子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这对锻炼孩子的思考力和表现力甚为有效。

对孩子的问题,即使知道,以不作百分之百的回答为好

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能作完美回答时,觉得有失身份,往往大而化之对待当被问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时,就说“回头再说”,或“大概如此”,作不彻底的回答。反之,被问到自己知道的事,就想片面灌输其知识。可是,即使是你知道的事,全都告诉孩子,效果也往往不好。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自我考虑的余地了。孩子有问题,使他们不依靠父母而自己去解决,这样做比较好。

孩子提出问题,可予以反问

孩子为何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你越是觉得奇怪,孩子的问题就越多。不言而喻,通过这种提问和对问题的回答,孩子思的天地将不断大。但是,对同样的回答稍动脑筋,其效果可以成倍增加。

所谓动脑筋,就是对孩子无意识的提问,不要立即直接回答,要使孩子更明确地认识其问题的实质,还要使孩子自己能找到答案。这时的有力武器就是反问。例如,孩子问,“为什么晚上必须睡觉?”你可以反问,“如果不睡觉,你想怎样?”

于是孩子考虑“如果不睡觉,将怎样”。从而,对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从各方面考虑的机会。结果想出了“若不睡觉会打瞌睡”、“会疲倦”、“早晨起不了床”等答案。

这种反问,对让孩子去思考自己问题答案的所有可能性,是大有帮助的。即,让孩子自己找出答案的线索。

父亲和母亲的意见越不一样越好

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授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在孩提时,父母关系不好。”他不是在开玩笑,是认真说的。他说,准确地说并不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似乎是生活方式不亲昵。他的双亲对相互不理解的事争论不,还常常吵架。对孩子的事也一样,孩子问同一问题时,父亲和母亲的回答常常不一致。通过察这样的父母,他知道了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模模糊糊地懂得了相互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他养成自己思考、不懂时看看书以取得一些线索的习惯。

我认为他的话里包含着重要的启迪。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双亲,从父母的立场出发,似乎总是想采取统一意见、统一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这种家庭的教育方式不见得对孩子有好处。因为亲自看到听到大人之间的意见对立,孩子大受刺激,就会去思考问题。

现在的孩子,在小家庭难以受到这种刺激。因此可以说,以用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思考方法明确地教育孩子为好。

为使孩子自己动脑筋,不用“命令句,以用“疑问句”为好

这是过去一位摄影师给弹钢琴的年幼的皇太子拍照时发生的事情。因为皇太子没处在恰当的角度,摄影师非常为难。美智子皇后马上这样说:“小成,弹低音如何?”

于是,皇太子嘭的一声弹了一下低音键,则摄影师所期待的理想角度出现了,因而拍下了一张完美的照片。如果这时美智子皇后命令说,“你给我弹低音!”也许拍不到自然姿态。

皇后也是出色的儿童心理学家,就这样巧妙地引出了皇太子的自主性。

所谓命令就是单方面的思想交流。孩子也许听父母的吩咐,但是对其吩咐未必理解,仅仅是把咐反复加以思量。为使孩子自然地进行思考活动,像前面提到的皇后那样,以用疑问句加以引导为好。

这样一来,父母的话就不是“被动”的强制,而是“自己思考、行动”的有效启迪,可无抵触地进入孩子的头脑中。

告诉孩子,若要打架,先是吵架压倒对方

人们常提到,日本人的缺点之一是“不善于辩论”。这来自日本的为人处世法--不使相互的对峙达到极限,要留下一些暧昧的余地。

为养成对事物坚持理的态度,学会辩论至关重要。但是,要求思考力尚未达到辩论这一高度的孩子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于是想起可以说是“法国式孩子吵架术”的办法。

在法国家庭,孩子开始吵架,父母便饶有兴趣地出面。“孩子吵架,父母出面”,日本也是一样。但是日本和法国的做法不一样。日本的做法是劝解双方使之和好。在法国,孩子相互动手打架,父母并不即劝架,而是让双方尽量争吵。可以说是鼓励“吵架”。双方为了不被对方驳倒,均大动脑筋而妙语连珠。看了此情景使人感到,法国人多么崇尚“明晰”,其严谨的论理性和语言能力的秘密在这里。孩子打架在所难免,以吵架的形式出现,乃是训练思考的绝好机会。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