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孩子最怕什么

来源:网络

为人父母,你可曾想到孩子最怕什么吗?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该疏忽,否则就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或意想不到的损伤!

每当夜阑人静,父母对幼小的孩子说声晚安,便熄灯离去。这时,孩子的单人寝室黑影憧憧,看着这一切,孩子就会胡猜乱想:会出现鬼怪吗?会有坏人吗?吓得蒙头被内,不敢动弹。久而久之,除了蒙被睡眠,空气污浊,可影响生长发育外,还会形成恐惧症。白天,也有使孩子害怕的事,例如:换穿新衣,担心不时髦;理发后,担心太短会被嘲笑……总之,孩子从童年起不是怕这就是怕那,心理学家纳查尔·凯尔欣说:我们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大体来说,孩子的害怕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学步期。两岁的阿莉·斯庇兹曼出生以来,第一次的害怕就是那天被带去参加堂兄的生日聚会,当她看到头戴桔黄假发和假红大鼻的化装小丑,吓得叫了起来!她母亲说:当时阿莉扑进我的怀里,双手紧搂我的颈部。第二年,阿莉再也不肯去参加堂兄的生日聚会,嚷着不要小丑!可见其心有余悸持续时间之久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如果发现不熟悉的东西特别大、发光或发出巨响,也会产生害怕的反应。心理学家强调:应当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怕的,哪些是不可怕的。阿莉的母亲是这样来帮助孩子克服对小丑的害怕心理的:首先,当着阿莉的面,穿戴动物皮毛装扮小丑;接着,再带孩子去看商店里卖的化装小丑的衣帽和假发;最后,再让阿莉看小丑脱下伪装,让她逐步懂得小丑只是普通的人,并不可怕。至于锋利的刀剪,电器和水、火的无情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其利害,应当严禁孩子擅自戏弄、触摸。

二、学前期。这时的孩子已开始有想象能力,能够把平时看的电视、连环画或听说的大灰狼、狐狸精和鬼怪,幻现出来。心理学教授瓦思达 ·迪拉庇尔说:经查询许多学龄前孩子,均回答最怕晚上一人睡觉,总好像有妖怪藏在那儿。父母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消除这些害怕的心态呢?要向孩子解释狼和狐狸生活在山林中,不会进城到家里的,有关的故事是人编造出来说明道理的。平时不应用狼、狐狸和鬼怪去恫吓孩子,对于害怕黑暗的孩子,可先带去适应黑暗,然后开灯再让孩子查看各处,表明一切安全,让其放心入睡。还可在孩子入睡之前放点轻音乐或开一盏小灯(孩子人睡后即关灯)。也可让孩子数数或自我壮胆说:妈妈就在隔壁,我不伯!如果孩子依然害怕,千万不要带孩子回到大人寝室,以免形成胆怯、依附性格。母亲可在孩子床边读一篇重话或讲一个故事,待孩子入睡后再离开,这样做有利增强孩子的胆识和独立意识。

三、小学期。美国有一个6岁孩子在学校听同学说本市一个杀人犯越狱后,害怕得3天不能入睡,父母劝说无效,于是带孩子去看心理咨询医生。医生问孩子怎样才不会害怕?孩子毫不迟疑地说买一只响铃拴在室内窗框上,如果杀人犯开窗,铃声闹响,他就可惊醒,赢得时间跑到父母寝室。这说明孩子已初步懂得威胁生命的危险,例如谋杀、车祸、地晨和火灾、水淹等等。但是孩子由于识别、判断能力很差,掌握不住危险是否已经面临,严重程度多大,应该怎样应付,所以,那个孩子会认为杀人犯逃出来一定会进入他的寝室,害怕不已。父母应耐心向孩子说清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讲一讲生活中危险事故的防范和不常见的自然灾害,平时不要让年幼孩子收看有关暴力、色情的电视或画册。

四、青少年期。该子长大了,开始懂得很多事了,他们的害怕,常以孤独、忧郁为其表现形式。当他们看见老人死去,会联想到父母和自己也有一天会死去,从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甚至会在夜晚伤心哭泣。父母要抽空向孩子讲解生命的规律,人生价值和怎样正确对待生离死别,以利于孩子树立积极、坦然的人生观,克服消极、悲观心理。有时,青少年的忧郁会在学校内蔓延,使许多孩子都忧郁成病,如头昏乏力,头痛,神经性胃痉挛等。精神忧郁的诱因很多:有的是孩子唯恐成绩不好,不能实现父母和教师的深切期望而产生;有的是因为父母为了抓紧孩子学习,不允许他和其他孩子来往而引起。有一个14岁的男孩曾说:太怕寂寞了,真不想活了!此外,有的孩子为父母离异或不走正道而苦恼,提心吊胆,又羞于启齿。

近年,国外学者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10万名孩子查询,孩子最怕父母不能做到的10条是: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2、父母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3、父母对每个孩子要给予同样的爱;4、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谅解;5、任何时候都不应对孩子撒谎;6、父母应尽量解答孩子问题;7、要欢迎孩子的朋友;8、不要在孩子朋友面前指责孩子;9、父母应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视而不见;10、父母对孩子要亲热。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