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心理健康

中国人最缺安全感 谁之过

来源:网络

一项有关国人安全感的深度调查显示,高达96%的网友认为自己没有安全感。以下四件事,让我们觉得“最没有安全感”。

食品安全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奶粉里,又知道了三聚氰胺……”这则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透出了人们对目前食品领域最大的担忧。

婚姻安全“小三现象”已经成为对婚姻安全的重要威胁。社会对此的宽容度正在增加,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受到考验,吓得很多人在婚姻殿堂前踟蹰不前。

生存环境 “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但是起码要能保障生活质量”……房子、车子、爱情,对于多数仍在理想道路上奋斗的人来说,虽然不能说是奢侈品,但至少还有些遥远。

职业安全“前程无忧”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7%的职场人经常会产生不安全感,21%的人偶尔会有不安全感,仅有2%的职场人毫无不安全感。对于老员工而言,“没有发展前景”、“办公室政治”都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原因;对于职场新人来说,“难以融入团队”是令他们不安的最大困扰。

爱存钱、托关系都因缺乏安全感

无论外表如何光鲜、工作生活如何波澜不惊,我们心底里的不安和惶恐却与日俱增:很多人进了餐馆,总是去找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心里才会踏实;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检查一遍门锁就难以睡着;穿没口袋的衣服时手不知往哪放;防盗门越做越厚,防盗网拆了又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锋表示,一些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其实都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爱存钱。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首席国民经济学家保罗·舒尔特指出:“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储蓄率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危机意识,内心越觉得不安全,才越爱存钱。找关系。没有单位就会心慌,办事找不到熟人就会焦虑。

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同学、同事、同乡、同行利用各种关系网捆绑在一起,恰恰说明我们内心没有安全感。乱插队。不愿意排队一向被归结为“素质”问题,其实也是内心不安的表现。排在后面,人们害怕买不到票,坐不上车、得不到服务,由于担心自己的利益没有保证,内心焦虑,才会争抢有利位置。窥探隐私。喜欢听八卦、传谣言,乐此不疲打探和讨论别人的婚恋、收入、职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心里不踏实,所以会转移注意力去探别人的“底细”,以得到变相的安慰。

不知足、太孤独让人不安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认为,缺乏安全感,说到底,是因为无法预知和掌控会发生什么,所以会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想法。现代人缺乏安全感,主要有5个原因:

生活成本高。飙升的房价、物价等,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好不容易买了房子车子,有了暂时稳定的收入,可贷款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样会引起强烈的不安全感。

竞争激烈。现代人随时都努力超越别人,恐惧被人超越,在只能胜利的职场,没有人会有十足的安全感。所以我们努力的获得各种成就,但是成就越大就越害怕哪一天失败了,是否既得的一切也将不复存在。

内心孤独。先进的社交生活手段,人口的频繁移动,让现代人有了更大的社交圈子,同时每段关系的深度和长度却大大降低,靠谱的朋友越来越少。

不知足、爱比较。20年前,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求可能还仅限吃饱穿暖,可现在,有了小房子,眼馋别人的大房子;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什么都是“别人的好”,导致心里总是七上八下。

缺乏信念。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缺乏信念与理想,使内心难以找到平衡,变得越来越彷徨、迷茫、不安全。

找不到归属感。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在异地工作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又没有亲人在旁,一旦生活中出现波澜和挫折,很容易感到孤独,引发不安全感。

如何加强安全感

少点欲望。我们可以从简化生活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让自己不去关注名利等需求,而是充分享受内心的安全体验。

灵活处世。如果总是用固定的方式来应对世界,当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生活变化时,很容易无所适从,进而被打垮。因此,积累更多的心理经验和应对模式,可减少恐惧感。

多交朋友。好的人际关系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与满足,也能在困难的时候帮到我们。最好的保险不是存款而是有几个真心实意的好朋友。同时,研究表明,助人行为可以显着的改善焦虑情绪。

别太挑剔。不可否认,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让我们担心的事情,但是如果过于渲染这种担心,就会成为心理负担,束缚手脚。对于生活,最好不要过分挑剔。

找些“帮手”。女性和老人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英国心理学家建议,这类人可以随身带个手提包,给自己一份踏实感。

显示全部
名人名言排行
若悠最新标签
有哪些 合同 交通事故 离婚 养老金 多少钱 方法 标准 财产 社保 公司 有什么 减肥 多久 工伤 条件 是怎样 吃什么 债务 宝宝 治疗 孩子 规定 广告语 工资 原因 协议 夫妻 功效 民法典 流程 做法 宣传语 一个月 食物 怎么处理 养生 孕妇 纠纷 取保候审 运动 基数 医保 离婚后 时间 劳动合同 责任 赔偿 员工 症状 抚养费 如何处理 法院 女性 个人 女人 怀孕 老人 有效 口号